全球海洋塑料垃圾 唔走塑,點可樂?


 
(2018年10月2日新聞稿)「全球淨灘日2018」報告指出[1],飲品膠樽和膠樽蓋,高据海洋垃圾的第三及第四位。大家很少追問,這許多廢膠樽,出自哪些品牌?而這些商號在減廢上有否卸責?綠惜地球整合亞洲多個海洋廢塑垃圾品牌調查,發現全球飲品龍頭可口可樂,責無旁貸。
 
綠惜地球今夏推出「短命膠」飲品膠樽品牌調查,至今在香港已進行14場行動,結果顯示灘岸廢膠樽飲品中,可樂「家族」 (包括可樂系列、雪碧、飛雪(Bonaqua)、果粒橙、玉泉、健康工房、淳茶舍等產品),高踞首位,佔23.4%,平均每檢到四個瓶子,就有一個屬可樂系產品。當中除香港生產的可樂品牌,還有來自內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的可樂成員。
 
至於中國、印度、菲律賓過去一年進行的塑膠包裝品牌調查亦發現 (塑料包裝品牌調查,就所有能顯示品牌的膠樽、膠袋、食物及日用品包裝進行品牌統計。) ,可樂系包裝垃圾分別佔第五、第七及第九位。其主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則在印度及中國,名列第一及十一位。本會指出,可口可樂向全球200多個國家,推銷500多個品牌的飲料,而以上排名,「反映膠樽垃圾全球化的現況,而國際飲品企業拒絕走塑,海洋怎會可樂?」
 
綠惜地球指出,海洋塑料垃圾有增無減,公眾往往以為這是消費者乏缺公德心的責任,卻忽略生產商製造大量用完即棄的「短命膠」,卻沒承擔走塑及回收的責任,更是元兇。近年間,國際興起海洋垃圾品牌調查,便是要找出躲在暗角的生產商,促請承擔應有的減廢責任。
 
最近颱風山竹來襲,把大量陳年膠樽吹上岸。本會就撿到相信是本港最早期的1.25公升雪碧膠樽,樽身印上 “No Deposit No Return” (毋須按樽、毋須回樽)的字句,反映飲品商一改當時回收重用玻璃容器的慣常做法,拒絕回收膠樽,並將之視為垃圾。
 
可口可樂公司今年初提出減塑方案,承諾2030年時,全數回收出售包裝總重的容器。綠惜地球認為,可樂作為全球飲品業的龍頭,理應成為領頭羊的行業楷模,加快減塑進程,並做到:
 
1. 源頭減量:原承諾並無訂定減少依賴塑料容器的走塑目標,此舉難有效遏止廢塑料的失控增長。而走塑具體方案,應積極考慮推出斟飲代替實體包裝的產品、轉用玻璃或可多次使用的容器,及應用更多rPET物料;
2. 環保包裝設計:盡量統一容器物料,方便回收再造,提升回收價值;
3. 履行回收責任:
   (1) 在香港政府未落實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前,帶頭推出進取的業內回收計劃,以履行企業環保責任;
   (2) 在落實2030年回收目標上,承諾回收的廢膠樽,不會運往發展中地區處理,防堵污染轉移。
 
 

 
 

*可樂家族品牌,包括可樂系列、雪碧、飛雪(Bonaqua)、果粒橙、水動樂、玉泉、健康工房、Georgia咖啡、淳茶舍等產品
**若把所有能識別的飲品品牌計算 (即繁、簡體及其他文字品牌一併計算),可樂系廢膠樽共394個,佔總廢膠樽量2817個的14%。
 
 

中國調查數據 (2017),由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提供 http://www.renduocean.org/
菲、印兩地調查數據,由(2017-18),由環保組織Break Free From Plastic提供:https://www.breakfreefromplastic.org/
 
 

資料來源:太古飲料可持續發展報告2017 https://www.swirepacific.com/sc/sd/sd/sb_report2017.p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https://oceanconservancy.org/wp-content/uploads/2018/07/Building-A-Clean-Swell.pdf,Ocean conservancy每年九月舉行國際淨灘日,2018年報告顯示,頭兩位的海洋垃圾分別為煙頭及食物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