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政策評論 Press Release & Policy Opinion

(2019年8月8日專欄) 上班出地鐵,總是在出口遇上收集免費報紙和紙皮的婆婆。婆婆也是我掌握廢紙行程的情報員:聊到去年聖誕前每公斤1.5元的回收紙價,她喜上眉梢;過年後紙價跳岸式插水,她眉頭深鎖。到近日,價格下挫至4角,婆婆不見了。

(2019年7月27日報導) 內地朋友聊起上海市風風火火的垃圾分類,指每晚提垃圾袋到廢物收集設施前,都會給站崗的環保大媽來一句:「你是甚麼垃圾?」大媽不是罵人,而是問袋中是甚麼廢物。大媽旁,通常有警察監督,確保回收「使命必達」。

(2019年7月25日專欄) 起題的話,這篇文章可以叫─《美國:人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國家》。... 香港遊客多,固然會推高垃圾量,亦抵銷了部分減廢的成果。然而,遠在自由行之前,香港的垃圾量早就多得離譜,賴不得人。如果說此文在數美國不是,不如提醒大家照照鏡子。真要為文章起題的話,還得加上這句才算公允──「香港:人均製造最多垃圾的城市」。

(2019年7月16日新聞稿) 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正進行公眾諮詢,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撰寫《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下簡稱「ESG報告」)之餘,還須披露更多溫室氣體、減廢等關鍵資料。綠惜地球在檢視50隻恆生指數成份股的ESG報告後,發現報告在環保及管治上質素參差,促請加強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