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 專欄) 三十一歲的John Chweya談吐溫文,沒想到他在肯雅當了近二十年的拾荒者。
Category: 2023
塑膠污染「爆水管」 減塑公約不容緩
(2023年6月3日 專欄) 聯合國大聲疾呼,關掉塑膠污染的水龍頭(turning off the tap),過去幾天,175國代表在巴黎召開談判,制定全球首條減塑公約,希望在2040年以前,大幅減少8成的塑膠污染。
俾人睇到又如何?
(2023年5月19日 專欄) 二〇二一年,香港的整體回收率只有31%,如果沒有拾荒者,這個數字進一步會再掉落多少?
Hong Kong must tackle plastic pollution at source, not look to questionable solutions
(19 May 2023 SCMP)
A new report by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titled “Turning off the tap: how the world can end plastic pollution and create a circular economy”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tackling such pollution at source.
改壞名的石湖圍?
(2023年5月5日 專欄) 二〇〇八年在新界鄉郊尋找非法電子廢物處置場,在途經的大片農地上,發現違和又突兀的一塊,走近驚覺它竟有兩個籃球場大,裏頭埋葬了泥頭、生銹鐵通和爛磁磚等,足有一米多高。接下來的兩年,它像腫瘤般不斷向周遭蔓延,把村路斷了,把屋子堵住,也堵塞水道。
普及電動車 亦要注重回收方案
(2023年5月6日 專欄) 上海車展上周四(4月27日)落幕,傳統燃油車風光不再,代之而起的場內焦點,是中國電動車領頭羊比亞迪,連同新興的「蔚小理」(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大車商的簡稱)、哪吒、零跑等內地新能源車品牌;其中比亞迪推出首款造價近110萬人民幣的豪版越野SUV「仰望」,僅兩天便收到1.3萬張定單而撼動車壇。《紐約時報》報道稱,「電動汽車已經站穩腳跟,而中國汽車製造商在該領域正處於領先。」
快樂做自己相信的事
(2023年4月21日 專欄) 提及淨灘和實踐綠色生活,大便妹(Yeungs)是位響噹噹的人物。對於她的堅持,人們常常丟出大量疑問:力量從何而來?想過放棄嗎?何以如此堅定樂觀地回應看似徒勞無功的事?
樓上閂水喉
(2023年4月7日 專欄) 幾年前與某環保團體話事人同行,對方喜孜孜說「天降橫財」,稱有知名企業主動開出大支票,條件是替企業回收飲料膠樽。他沒告知金額,但我心裏有數。我怎麼那麼篤定?因為,這家企業找過我們。
塑膠污染 「1萬小時定律」也解決不了
(2023年4月1日 專欄) 加拿大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其著作《Outliers》提出「1萬小時定律」,意指要讓某項技能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就必須要練習1萬小時;但若解決迫在眉睫的塑膠污染,1萬小時可以嗎?
勿好心做「膠」事
(2023年3月24日 專欄) 好心做「膠」事,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