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專欄) 8月11日,中國內地發布了《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展示了政府在未來十年內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承諾。主要目標是於2030年在綠色轉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廣泛採用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到2035年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碳排放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行政長官正就《施政報告》徵求各界意見,想必也應該收到這份含金量十足的綠色《意見》。《意見》有幾項值得關注的提議。
力推綠色能源 提升氣候韌性
從氣候行動的角度來看,《意見》鼓勵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綠色能源的發展,包括海上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等。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6.53億千瓦,按年增長25%,約佔內地發電總裝機的53.8%,可是國務院顯然想做得更好,於是設定更高的目標。此外,《意見》亦鼓勵發展岸電系統、充電站和氫氣加注站等低碳或零碳能源設施。在規劃方面,《意見》還提倡「生態優先」,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郊野公園,以及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以增強城鄉的氣候韌性。大家對這些舉措是否耳熟能詳?為何香港仍未實施這些來自民間和商界的建議?
推動減廢回收 倡立法減包裝
雖然《意見》並未明確提及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但是內地早已就此進行了不少討論。今年7月,綠惜地球獲邀到北京參加由中國物業管理協會舉辦的論壇。論壇講者包括我們的代表,以及來自韓國零廢棄運動網絡董事會主席金美花女士。我們應主辦單位要求,分別帶出實踐垃圾收費的經驗和挑戰。其實,這份來自國務院的《意見》相當支持地方政府推動垃圾收費,並建立廢物分類和減量的激勵機制。有見及此,特區政府應加快評估重推的關鍵,做好充分的準備,下定決心於2025年在立法會提出重新推動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計劃。
在過去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強調廢物源頭分類的重要性,廢物分類工作在許多內地城市取得顯著進步。此外,《意見》還建議立法打擊食物浪費和過度包裝,相信這些想法對《施政報告》或有重要的啟示。
多管齊下 推動可持續發展
基於污者自付原則,中國政府運用各種財政工具,例如徵收或改革環保稅、能源稅和水資源保護稅等,以促進資源的高效運用和低碳經濟。這些財政措施預計將鼓勵市民慎用資源和實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意見》中有許多可行的舉措值得政府深思,包括成立具有國際認可的綠色認證機構以促進綠色產品和服務,並加強生態環境退化補償和恢復機制等等,均是香港可借鏡的點子。
綠色經濟 一石二鳥
有人可能會認為在經濟低迷時期還在推動環保是「離地」,覺得政府應專注於「拼好經濟」。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假如為了發展經濟而漠視環境,日後便得付上沉重的經濟成本和環境代價。幾十年前,英國的有毒空氣以及中國內地的土地和河流污染正是前車可鑑。人所共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都是新質生產力,國務院發布的這份《意見》高瞻遠矚,不但有助提升經濟表現,更是邁向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步。
8月15日是國家生態日,主題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份《意見》恰恰在國家生態日前幾天發布,表明中國政府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政策。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成員,香港決不應在經濟和社會的綠色轉型上落後於人。
黃子勁
綠惜地球副總幹事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