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填海 海砂何來?

(2020年11月14日 評論)政府力推的明日大嶼計劃,特首林鄭月娥硬說很環保,包括可把本地建築廢物善用於填海。然而,香港建築填料的供應量根本遠遜需求,要填補不足,可能便要賠上海砂、河砂了。
 
三跑填料 僅1成港建築廢料
 
談明日大嶼填海項目前,先檢視機場三跑填海計劃。三跑造地面積廣達650公頃,海砂需求量估計至少1億立方米。在此海量的填料中,僅僅1成用上香港建築廢料,其餘9成須購自內地、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地。相較之下,明日大嶼面積更大,有1,700公頃;按比例粗略推算,填料需求多於2.6億公噸。
 
曾幾何時,香港產出大量混凝土、瀝土等隋性建築廢物,可用於填海;其數量之多,甚至得在2007年跨境送予廣東台山做填料,至18年5月累計輸出1.19億公噸。惟近年供求逆轉,香港陸續有填海基建,建築填料不夠用,便打海砂主意。
 
填料有限,海砂何來?筆者近月在台灣留意到兩則相關報道,第一則竟跟香港三跑有關。
 
台灣《中國時報》報道,前年10月有中國抽砂船隊在台灣的馬祖和澎湖一帶,非法盜採至少500萬立方米海砂,獲利超過新台幣60億元(約15億港元)。當中兩艘抽砂船遭台方海巡署扣查,報載船隻所屬的內地公司,正是供應香港三跑填海工程的承辦商之一。報道指出,不法業者訛稱盜取的海砂為其他貨物,以取得出關證明,然後運到東南亞國家,再謊稱是當地的合法海砂,藉此迂迴的瞞騙手法入口香港。
 
內地已禁採河砂、陸砂和沿岸海砂,香港政府就別事事指望中央打救,更甚者,還要關注內地承辦商的操守,譬如台灣公共電視台專題《誰偷了我們的砂》揭露的情況。這則專題,把觀眾帶到昔日國共對弈的最前綫–與中國相距最近不足1公里的馬祖和金門。
 
內地禁採砂,採砂船於是盯上金門、馬祖。這幾年間,採砂船以每日幾十艘、甚至上百艘的流量,把區內細嫩的海砂抽走。1艘船1天可以抽掉2,000公噸砂子,那100艘呢?土地又能承受多久?第一個受不了的,或許是先人。
 
抽砂致岸沙流失 骨塔破倒灘岸
 
當海底的沙子沒了,岸邊的沙子自然滑落流失,造成海岸綫後退。於是,置於上坡位的骨灰塔破倒灘岸,鏡頭下但見人骨散落。先人不得安靈,那麼生態呢?馬祖盛產的淡菜(青口的一種)因抽砂水濁而產量大減;海底棲息地遭大肆破壞,魚蝦也買少見少了。
 
抽砂船隊狡猾,會在兩岸水域中綫游走,時機來了便越界採砂,待台灣海巡署船隻逼近,便又退回中國水域。2020年沒過完,台灣在馬祖便驅離了376艘次的抽運砂船;若加上金門和澎湖,過去3年共驅離了3,913艘次,查扣了13艘抽運砂船,包括第一則新聞中提及的兩艘。
 
政府執法,只能按法例、地界而行,無法逾越。然而,對大自然來說,生態相聯,你放肆地在一邊猛抽,另一邊也深受其害。海砂、河砂是愈見稀有的資源,承受不了人類的貪婪,也因此,砂價近年被大幅拉高。本土研究社調查發現,過去17年間,香港砂價(包括海砂、河砂及碎石)批發價由每噸26元急增至259元,升幅近10倍,反映供應緊絀。
 
香港政府說明日大嶼項目環保,我無法苟同。把滄海填平,便再難逆轉;填海帶來的生態破壞,更難復原,壓根兒談不上可持續,就別借環保之名做包裝了。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11月14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