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政策「三腳凳」 能坐得安穩嗎?

 
廢紙,是僅次廚餘之後,數量最多的都市垃圾,香港2018年廢紙每日棄置量高達2,700多公噸。單看數字,大家未必感受到這背後有多嚇人,容筆者以另一方式呈現香港廢紙面臨的危機。
 
2,700公噸,相當於每日往堆填區塞進180部雙層巴士的重量,而這個數字自2013年開始,便年年遞增,到2018年更增加超過三成。大部分廢紙都是可回收再造的資源,怎會淪落垃圾場?分明是沒守好回收的大門,才令廢紙回收率從2012年的63%,拾級而下至2016年50%的關口,更甚者,到了2018年只剩下慘淡的41%。
 
棄置量破百萬噸 回收恐跌穿4成
 
大家應開始看懂,香港的廢紙挑戰,一方面是製造量失控,另一方面是回收不濟,荒謬地任由資源變成垃圾,甚至迫爆原本就稀缺的堆填區空間。我們不能心存僥倖,必須認清這挑戰至今未有緩和迹象。2018年全年廢紙棄置量逼近一百萬公噸(98.6萬公噸),可以預期的是,今年的數字將突破百萬噸大關,回收率極可能連四成也守不住。
 
促成今日的局面,與內地息息相關。過去多年,內地經濟發展強勁,對廢紙等生產資源非常需索。香港近水樓台,只需完成廢紙收集打紮的粗放作業,便可出口內地,賺取利潤,逐漸形成「瞓身式」依賴內地市場的產業形態。然而,粗放回收也代表夾雜污染,隨着內地在2017年底祭出向「洋垃圾說不」的政策,大幅提高廢紙的進口門檻,於是香港乃至全球依賴中國的出口地,全部被殺個措手不及,廢紙更一度無價無市,前綫收購價由最高的每公斤1元多,重挫至約4角,站在最前綫的基層拾荒者受害至深。
 
面臨如此劇變,筆者以「三腳凳」來形容政府的對策。第一,政府於9月中推出俗稱「中央收紙」的廢紙收集及回收服務計劃,招標由承辦商向回收街舖、流動回收車等業者徵集廢紙,並向拾荒者和清潔工等回收者提供每公斤不少於7角的收購價,以保障基本生計,並為回收店提供穩定貨量,整條回收產業鏈才不致斷裂。然而,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相關的招標和保底開支,悉數由公帑支付。
 
爭取進口內地 「港紙」變「國紙」
 
新措施穩住了業者的飯碗,也保證了廢紙的回收量,但我們務必認清,國務院已明令從今年年底起,逐步停收進口廢紙等回收品。也就是說,按照法令,屆時再沒有進口配額,出口內地無門。因此,港府的第二個關鍵對策,是爭取內地容許香港廢紙以某種名義進口內地,成事則尋得一條出口生路;如能進一步把「港紙」視作「國紙」(內地廢紙)看待,收購價更將水漲船高,刺激整個產業。不過,有關措施是否萬事俱備?是長遠抑或短期過渡安排?是悉數吸納本港廢紙,還是只有限度接收?當中變數甚多,前路陰晴不定。
 
第三,政府明白完全依靠內地非萬全之策,所以2018年底在屯門環保園批出造紙廠合約,預計2023年投產,能處理全港約三成廢紙。奈何這個如意算盤打不響:報載承辦商至今仍未開展基建,政府甚或要跟對方對簿公堂。若然如此,將打亂及拖慢政府的部署。
 
明顯地,這張對應廢紙危機的三腳凳,搖搖擺擺,要坐得穩妥,還需進一步的修修補補。本文談的是廢紙議題,但廚餘和廢塑膠等廢物大項,因應之道何嘗不是跌跌撞撞?環境局在2013年提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早已不合時宜,許多目標均告落空。政府倒不如趁餘下任期,因應最新形勢更新部署,並向社會交代,才叫負責。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10月17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