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垃圾貿易的幫兇

 
執筆之時,一百多櫃廢銅渣正運離香港,五年曲折的廢物貿易之旅暫且告終。故事,要從八千多公里外的羅馬尼亞說起。
 
康斯坦察(Constanta)是羅馬尼亞最古老的城市,為黑海最大的港口、也是歐洲其中一個最大港口。乘地利之便,海上貿易蓬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載着一百二十三櫃廢銅渣的貨輪,從此處啟航,歷經兩個月來到上海洋山港,以為卸下二千七百三十三公噸就收工,沒想到兩個月後要原櫃重上貨輪,駛來香港。
 
貨櫃在香港停留四日,然後再行出發,這一次的目的地是廈門港。貨是上了廈門的岸,但這次經歷三個多月,還是送不到收貨人手上。如是者,再度被拒諸門外,輾轉退回香港。
 
這批貨到香港時,已經是二〇一六年八月。九月,我手機響起,來電顯示是境外電話號碼,話筒另一頭是一把不認識的聲音「報料」,指上述貨櫃「有五、六種超標重金屬」,因不符內地法規而轉運香港。
 
我找香港熟悉垃圾貿易的友人求證。這位朋友過去提供的「情報」,成功堵截兩個貨櫃的廢品來港,也曾助我追查外國變壞蜜糖竟流入香港連鎖超市販售。朋友的回饋與報料人略有不同,但共通點:「批貨含毒性」。於是向環保署提供信息。
 
這近三千公噸的燙手山芋並非來自香港,本地也沒有處理礦渣的設施,政府自擔心在港被不當處理—非法棄置。即使貨物已經運抵香港,但港府拒絕入境,甚至一度要求對方在限期前另覓出路,不然須退回羅馬尼亞。
 
事件當然沒就此打住。
 
滯港的這批貨櫃,分成兩批轉往馬來西亞進發,先發的八個貨櫃在二〇一六年十月尾運出,惟抵達巴生西港時被大馬當局攔下,並以《巴塞爾公約》為由,拒絕懷疑運載有毒廢料的船隻入境,把這批先遣貨櫃打回頭,也就是又運返香港;而其餘準備啟程的一百一十五個貨櫃,則被香港環保署原地扣查。
 
一而再再而三下,香港成為這批問題貨櫃的靠港,並且滯留此地。聽聞不少貿易商之後都不敢沾手這批貨,以免成為下一個被環團、議員盯上的目標。
 
究竟這一百二十三個貨櫃葫蘆裏賣什麼藥?暫且是個謎。
 
不過,聯合國《巴塞爾公約》轄下小組去年十月在日內瓦召開會議,便報告了這個案例。
 
會議披露,羅馬尼亞環保部門事後調查發貨公司,發現它在二〇一五年在當地收購一個垃圾場,臨時儲存了大量爐渣廢物,卻沒有處理這些廢物的許可,即無權就有關廢物進行收集、回收或貿易。環保部門最終處以罰款,並且暫停了該場地的營運,同時以違反相關廢物出口的法規而提出刑事訴訟。
 
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不禁要問,香港這個「貿易自由港」是否也是垃圾貿易的自由港,竟然讓問題貨櫃「彈出彈入」?《巴塞爾公約》明年起將加入規管有害廢塑膠貿易,長年擔當塑料垃圾中轉站的香港,特區政府又是否做好了準備,拒做垃圾貿易的幫兇?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9月3日 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