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het Economy的人血饅頭

圖片:法新社
圖片:法新社

走進曼谷的雜貨攤,以為到了小人國。日常用品如淋浴露、洗衣液、醬油、牙膏的瓶瓶罐罐全部消失,換上麥當勞茄汁般的迷你包裝。這種包裝叫Sachet,雖然袖珍,卻在不少東南亞國家博得Sachet Economy這名堂,堪稱小包裝大經濟。
 
Lisa住在馬尼拉的貧民窟,居所後面是無敵海景。雖然沙灘上滿佈大量小小的包裝垃圾,但她直言Sachet產品依然是她家的不二之選。她的小孩只得四歲,待小孩長大後,那些垃圾恐怕猶在。
 
Sachet包裝在東南亞和南亞都很流行,尤其在基層。試想像,一個家庭未必天天有工開,開工的話,每日只賺得十元八塊美元,每天全家能花的大概只有兩美元,在香港尚不夠買飯盒,又怎捨得買大包裝產品?
 
對於已發展國家,環保是生活態度;但在發展中國家的基層,環保是生活的兩難。
 
看過不少廢物報告,都說塑膠垃圾對貧窮地區影響至深,它可以是環境污染,也同時是健康威脅。像Lisa住的貧民窟欠缺垃圾收集設施,垃圾車又開不進去,用過的小包裝和其他垃圾都被扔到河灘或街上,最終堵塞水道,緊隨而來的蚊患,遂增加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爆發的風險。抗貧組織Tearfund去年發表《No Time To Waste》報告,估計在低至中等收入的國家,每年有四十萬到一百萬人死於關乎廢物管理不當的疾病。
 
但受害的豈止基層,東南亞的sachet包裝美侖美奐,產品搶攻不同市場。例如針對年輕女士的有保濕、美白、眼睫毛產品;學生有軟糖和果汁。我還看過有比益力多容量更少的「一口喝光」鮮奶包裝。
 
做好回收不就成了嗎?我買了十多包sachet回港分析,發現不少包裝都用上多層塑料,或由鋁箔和塑膠造成的複合物,根本難以處理,自然沒回收價值。全球反焚化組織GAIA去年發表報告,指菲律賓每日消耗1.64億件sachet產品,也難怪Lisa家的後灘堆滿垃圾。
 
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打入全球海洋塑料垃圾來源國的五大行列,sachet在這些國度都大行其道。我們可以怪當地政府廢物管理不濟,務須加強,但問題是,很多sachet包裝垃圾都來自赫赫有名的國際巨企,如雀巢、聯合利華和P&G等。不禁詰問:明知惡果,還向這些國家傾銷難以處理的即棄包裝,污染了環境,又荼毒基層,不怕被人指罵自己在吃窮人的人血饅頭嗎?
 
話說得重,因為最新的市場報告預測2020至2026年間,全球sachet生產機器市場將以7%的複合年增長率攀升,到了2026年產值將達至46億美元,當中又以食物及飲品的包裝器材為主力。不必水晶球也能預視,這龐大的生產機器背後是更多即棄塑膠垃圾。
 
真有良心的話,請這些跨國巨企收集和處理自己產出的包裝垃圾,並且以補充裝、灌裝(refill)取代即棄包裝,才是應有之義。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1月23日《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