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長策 港府怎爭能源自主空間

傳媒友人說,近月全城關注反修例,環保題材要暫且讓路。言猶在耳,一則由連登爆出的環保帖文,瞬間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節錄如下:
 
「政府趁亂打算偷偷通過議案,用超高價向大陸買電,將香港儲備滙走!」
 
與化石燃料分手 紓地球高燒
 
帖文提及的,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6月推出的《長遠減碳策略》公眾諮詢文件,目標是制定對策,與全球協力壓下持續向上的平均溫度,紓緩地球先生的高燒,拯救失衡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條件。
 
若果要達成目標,全球的碳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前減少40%至70%(以2010年作基準),並在2100年前把排放淨值降至零,意味我們都要狠狠地跟化石燃料分手。
 
諮詢文件彈的老調,是要大家在「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可靠性」、「安全及供應情況」及「合理價格」之間取平衡、做選擇。然而,全球氣候變化這顆計時炸彈已經爆發,覆巢之下無完卵,若不把「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看成重中之重,無疑本末倒置。
 
天然氣靠內地 非「從來不缺」
 
氣候問題固然嚴峻,但選在當下推出諮詢,「博亂」乎?筆者向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數名成員查詢,得悉文件雖然在5月份呈上會議,但相關討論早於去年中啟動。
 
據說政府內部曾評估推出時機,考慮過反修例因素,奈何《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於明年初向聯合國提交進度,並在明年內制定2050年長遠減碳策略。另有官員透露,港府為交功課才硬着頭皮在萬難中諮詢,並非趁反修例亂局打劫。
 
然而,在當下的社會氣氛中,諮詢引發的重點關注已非全球氣候變化,實在不難理解。很多質疑的聲音,都來自是對內地政權的戒心、對本港脆弱處境的焦慮,並且試圖透過爭取能源自主,減少香港人被「鍊住條頸」的威脅。
 
還是那句老話: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林鄭管治班子必須認真回應民情民憤,否則民生議題舉步維艱。
 
回到環保議題,我們面對的現實是,香港要做到能源自主,完全「拒中」,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本港至少兩成電力依賴大亞灣核電廠,而兩電提供的天然氣大部分來自內地的西氣東輸及崖城。所以「香港用電從來不缺,本地電商亦能解決問題」這說法,非常值得商榷。
 
有關如何減碳,諮詢文件側重核電,認為它具可靠性高、環保表現好、有區域供應,及價格中等的總體優勢。不過,環保團體普遍反對,因為核風險的代價無人能承受,萬一出事,港人除了跳入維港,根本無退路。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民間發起的「巴黎協議監察——香港氣候行動項目」指出,本地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有不容忽視的潛力,可貢獻全港21%的總體電力需求。
 
徵碳稅遏企業浪費 減碳排放
 
目前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似有相當共識,認為要邁向零碳之路,區域合作在所難免,不過筆者綜覽文件後,發現政府仍可透過政策工具突破燃料組合的限制,創造更多自力更生的可能。譬如:以碳稅遏抑企業浪費電力以減少碳排放;利用碳交易,由他人代勞實施「碳捕捉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購入內地低碳電力,但限定只能於價格低於本地電價才可進行,以堵住「滙走香港儲備」的說法……有別於以往,這次諮詢沒提供A、B、C等不同的「套餐」選項,反而期望社會由下而上提出建言。總相信,我們有智慧商議出對應方案,但別拖太久就是,因為地球先生實在捱不了多久。提提大家,諮詢期到9月20日為止。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8月24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