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請當局做好減廢教育 避免即棄用品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2019年4月29日新聞稿) 漁護署自2015年推出「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運動後,郊野公園垃圾量持續下跌,2018年更創2008年以來的新低,但仍有3,000公噸,相當於郊野遊客人均棄掉244克或12個膠樽的重量 (以每個膠樽重20克計算)。綠惜地球調查了12條熱門山徑四千五百多件垃圾,發現佔頭三位的垃圾:食物塑膠包裝、膠樽和紙巾已高佔一半的垃圾量,反映遊人在減廢及公德心上仍須努力。
 
香港旅遊發展局去年底推出《香港郊野全接觸》,向遊客大力推介12條郊遊山徑 (表一),龍脊和浪茄等熱門山徑,假日的遊客比例甚至不低於香港市民。綠惜地球表示,漁護署「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運動的宣傳對象,主要是香港市民,因此促請旅發局向遊客做好減廢宣傳,讓大家享受香港的自然風貌時,共同保育郊野。
 

旅發局《香港郊野全接觸》: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common/ebook/HKTB_Great_Outdoors_2018_tc.pdf
 
綠惜地球在三、四月期間,就旅發局推介的12條山徑進行了14場廢物統計,在沿路地上及山坡撿拾到4,664件垃圾中,頭十位的廢物便高佔所有垃圾的76.5% (表二)。
 
本會指出,如郊遊人仕做到自備水樽、手帕、餐盒,便能減少大量垃圾。煙頭方面,本會促請煙民自備便攜式煙灰盒,勿做人見人憎的煙客。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公德心,勿糟蹋郊野。
 

 
有八年跑齡的超級馬拉松跑手黃浩輝指出,在麥理浩徑三至八段等熱門跑賽山徑,不時發現能量棒的塑料包裝。「試過今日執走了,翌日有賽跑後又出現一批,反映自己垃圾自己帶來的意識未夠。」他指出,國外有跑賽主辦單位,會派發小網袋給參賽者收集能量棒食物包裝,期待香港能夠跟進。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先生表示,山徑有兩大垃圾的重災區,第一是涼庭等休息位置,第二是山頂等開闊空間。其中在後者遠望,風景好靚,但近觀就好可怕,因為四周不難看到垃圾。他最不解的山徑垃圾,「是遊人把垃圾『懾』入石隙、樹枝之間。」,質疑「既然咁有心機去『懾』,為何不乾脆把垃圾帶落山?」
 
至於不少人關注內地遊客欠公德亂扔垃圾的爭議,綠惜地球特別以飲品膠樽作指標,分析當中繁、簡體瓶子的比例。結果發現,在822個飲品膠樽中,繁簡體字分佔74.8% (615個) 和16.5% (136個),繁體字樽便佔多數,但簡體字樽仍不容忽視,尤其在港珠澳大橋、高鐵開通後,加上政府大力推動大灣區概念,預計到訪郊野的人數會持續增長,有必要加強宣傳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至於山徑調查中的其他垃圾,林林總總,包括鞋 (底) (51件)、果皮 (63件)、煙盒 (43件) 、牙線棒、蚊貼 (5件)、能量食品包裝等。
 

資料來源:漁護署
 
鳴謝:14場山徑調查,感謝以下組織和個人的響應: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超馬運動員黃浩輝、清徑先鋒、TrailWatch、香港城市大學實習同學余典信、周學熙。
 

有八年跑齡的超級馬拉松跑手黃浩輝指出,在麥理浩徑三至八段等熱門跑賽山徑,不時發現能量棒的塑料包裝。
 

綠惜地球在三、四月期間,就旅發局推介的12條山徑進行了14場廢物統計,在沿路地上及山坡撿拾到4,664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