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品商有責「走塑」 減廢勿迴避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自本年6月開始,做了十多場淨灘活動,從中整理出海洋垃圾中有哪些飲品膠樽品牌,並按品牌的數量做出排行榜。結果一出,某飲品商大員坦言,沒有想到那麼多海洋垃圾,原來同屬可樂家族。
 
飲品商通常透過銷售數據,理解自家和競爭對手賣出多少飲料,吃掉多大的市場板塊。至於賣出的產品,最終有多少落入堆填區、郊野或者海洋,始終認為事不關己。
 
廢樽品牌排行榜 跟生產商算帳
 
誠然,把瓶子扔掉的是消費者——哪管掉進回收桶、垃圾桶抑或沒公德扔到自然環境。但,愈來愈多人在問,生產商難道就沒有任何責任嗎?全球逾40個國家或城市推行的生產者責任法規,正正告訴大眾:飲品製造者在減廢和回收上,責無旁貸;而不達回收標準的商家,還得受罰。
 
說白了,飲品商可以賺錢,卻無權把妥善處置瓶子的責任,扔給別人、扔給大自然。
 
廢膠樽品牌調查,正正是從失控棄置的環節,跟生產商埋單結帳,讓業者更完整地理解其減廢及回收的責任。而這股向業者問責的風潮,過去一年在各地掀起,漸成風氣,並且促成飲品業巨頭訂定減廢的目標及時間表。
 
品牌調查的另一層意義,是參與者有清理污染的滿足感外,同時會對眼前數量最多的膠樽品牌,產生心理聯繫。聽得最多的說法是:怎麼都是某某品牌的膠樽水?原來那麼多產品,全屬同一飲料集團?繼而也可能會問:生產商豈可無動於衷?
 
回到我們的調查結果,差不多每四個撿到的飲品膠樽,便有一個屬可樂系產品,同樣是可樂,更有原味、低糖、零系、健怡等各式口味,另外又有橙汁、礦泉水、咖啡、茶等十多款選擇,這還未計算來自內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的可樂成員。
 
未見走塑承諾 政府應加快立法
 
類似的品牌調查,過去一年在國際間遍地開花,各地通過分享調查數據,整理出尤其是國際品牌的海洋垃圾版圖。以中國、印度、菲律賓過去一年進行的塑膠包裝品牌調查便發現(塑料包裝品牌調查,不止統計飲品膠樽商號,還包攬膠袋、食物及日用品包裝,進行品牌統計),可樂系包裝垃圾分別佔第五、第七及第九位。其主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則在印度及中國,名列第一及十一位。
 
可口可樂向全球200多個國家,推銷500多個品牌的飲料,而以上排名,反映膠樽垃圾全球化的現況,而國際飲品企業若不進取地走塑,海洋怎會可樂?
 
我無意把指頭全部伸向兩家可樂公司,畢竟它們今年先後踏出一步,提出走塑承諾。相對而言,維他、清涼、屈臣氏、津路、鴻福堂、雀巢等一眾本地及國際品牌,卻不見得在減塑上有所承擔。
 
我呼籲政府加快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的立法步伐,而落實法例前,飲品製造商也該提出進取的減廢目標及時間表,別再躲在暗處迴避責任。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10月6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