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九旬減廢大軍 老有所養情何以堪?


 
想像大家到了96歲,理應頤養天年,優哉悠哉,甚或像何鴻燊般兒孫滿堂。然而,現實中卻有96歲的長者不得不靠拾荒維生。
 
這不是個別例子:全港最大規模的拾荒者調查發現,在505位受訪者當中,年屆9旬或以上者的,有16人(3.2%)。
 
長者冀自食其力 拒申領綜援
 
16這個數字,相對於全港700多萬人口來說自是小數,但作為國際城市,哪怕只有一個,也實在嫌多。奈何,發起調查的「拾平台」發現,滿70歲的拾荒群體有43%(216人),60歲以上的比例更高達79%。簡言之,街頭巷尾僂背彎腰者,絕大部分是早該享清福的老人家。
 
這些老友記,6成以上拾荒超過3年,45人(9%)更執了20多年紙皮;營營役役,每月平均賺到716元餬口,即是每日只得23.8元,還不夠到茶餐廳點份早餐。連老有所養都做不到,香港情何以堪?
 
在公布調查結果的記者會上,有67歲的長者說起執紙皮經歷,直言要自食其力,所以並沒申請綜援。記者留心聽她腰桿挺直的故事,卻沒幾個留意得到,她多年來每日使力摺壓紙箱的指頭都已經嚴重扭曲了。
 
港缺退休保障 長者被迫拾荒
 
「做到手指頭都彎埋」才賺得「雞碎咁多」,看來是低端經濟,微不足道。但僅從經濟效益出發,只會掩沒拾荒群體的減廢貢獻。調查數據顯示,老友記們承擔起全港至少兩成的紙皮回收量,化成數字,就是全年拯救了70,445噸紙皮,令他們不至於淪落堆填區。
 
要是大家不理解數以萬噸的廢紙究竟如何壯觀,不妨回想去年底本港停收幾天廢紙後,滿街紙皮山的畫面。這恰好說明拾荒乃至於整個回收行業對香港的重要性,而這些公公婆婆,無疑是香港重要的減廢回收大使,作用毋庸低估。
 
容我重申,長者不應該那麼操勞去執紙皮鋁罐,無奈是香港缺乏退休保障,迫得老人家日灑雨淋撿破銅爛鐵,並且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調查發現,拾荒者遇到最多的情況是:遭食物環境衞生署職員驅趕、票控、充公財物;也會受到市民、商舖的不禮貌對待。
 
效台形象改造 撥款支援回收
 
筆者明白,食環署前綫同事依例可檢控阻街的拾荒者,但也請體諒執紙皮涉及𠝹開、攤開、摺疊等工序,需要一定空間。「拾平台」便提議,倘食環署、環保署等部門願意提供公共空間,供拾荒者使用,該平台樂意擔任組織者及執行角色,試驗和整理解決減廢、拾荒群體運作、執法的多贏出路。既有民間提出方案,政府更應樂見其成,而非因循迴避。
 
在台灣,政府近年推出的「資源回收形象改造計劃」,向拾荒者及回收業者提供職業及形象培訓,給予手推車、分類垃圾桶、反光背心、安全帽等裝備。這值得本港的回收基金仿效,並且撥款支援。
 
在台灣部分縣市,政府甚至結連社區及學校協作回收,保障拾荒者收入,而非把拾荒與低端畫上等號。以上種種,既是實際支持,也能表達關懷與尊重,可供本港參照。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6月2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