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增長失控 空氣更差怎宜居?

要評價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路邊空氣質素對策前,不妨回顧上屆政府在《香港清新空氣藍圖》裏的一番話:「交通擠塞會令路邊空氣質素惡化。由於交通擠塞會令車速減慢並引致廢氣排放上升,加上車輛數目持續增長,即使採用較清潔的車輛,平均每公里的排放量仍有所增加,特別是在市中心,人口稠密,市民接觸空氣污染物的風險亦隨之上升。」
 
逾81萬車輛登記 5年增近18%
 
這段2013年的文字,重點是:控制汽車增長數量,是減緩路邊空氣污染的重要手段。4年過去,成效如何?截至今年9月,本港車輛登記總數突破81萬輛,比2011年增加12萬輛以上,即5年間增長接近18%,其中87%的增幅源自私家車。《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出自上屆及本屆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之手,封面上還印有「運輸及房屋局合力支持」的幾隻大字,立此存照,但「控制」增長的承諾,實情無疑是「失控」。
 
失控的後果,是塞車加劇,車輛慢速行駛,引擎更難徹底燃燒燃料,於是排出更多廢氣和懸浮粒子等污染物。塞車當然也會造成經濟代價,經濟學者關焯照曾以九巴乘客的塞車時數乘以最低工資推算,這走走停停間,原來即使全年每位乘客平均多花6分鐘在車程上,以九巴於2014年的乘客人次是9.552億計,也意味着社會讓28.65億元白白溜走,相當於同年GDP的0.12%。
 
以為林鄭的施政報告會就此亡羊補牢,結果是欠缺對策。當聽到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到「難上樓要買車」,難免「哽耳」。
 
平情而論,上屆政府大刀闊斧動用100多億元淘汰老舊商用柴油車,是重要一着。而是次施政報告提出多項針對船隻污染的對策,也能大幅減低二氧化硫排放,值得支持。然而,要有效對付路邊空氣污染,除卻遏抑汽車增長,推出電子道路收費、推廣電動車等環保選擇,同樣是必要手段,但結果同樣令人失望。
 
削首次登記稅 電動車銷量挫
 
以推廣電動車為例,政府早前大幅削減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優惠,導致銷情大受打擊。跟電動車業者交流,對方提及今年4月收緊措施後,至今全港電動車定單急挫97%至23架;相反,汽油車、柴油車等整體汽車增長量卻有9%。就是說,車輛沒有減量之餘,也重挫較為環保車輛的發展,無助對應路邊空氣污染的挑戰。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的環保篇章,強調「宜居城市」的重要。她說:「要令香港人活得開心、有希望,對前景有信心,對香港有歸屬感,『宜居』是個重要的大前提。」
 
敢問,連一口乾淨空氣都沒,何來「宜居」?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0月21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