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懷疑,中國決定年底拒收廢塑料等洋垃圾入口,與紀錄片導演王良久有關。
數年前看王良久的紀錄片《垃圾圍城》,第一個場景便被懾住了──鏡頭下的羊羣在「牧場」低頭搵食,然後拉wide,卻見北京的垃圾場。羊兒啃的都是膠袋、垃圾……
2016年,王的《塑料王國》,同樣講中國,同樣有羊吃垃圾的場景,但添了牧羊人的對白:「羊要是吃了塑料就瘦了,要是瘦了我們就把它賣給殺羊的人。」王良久今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場分享上,做了補充:「……羊生病就打針,不行了就快點殺掉,變成烤肉串兒了。」
《垃圾圍城》是圍繞北京上千座違規堆填區的震撼紀實,在中外媒體高度關注下,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做了批示,動用一百億人民幣整治堆填區,同時大力推動垃圾分類回收。
2016年的《塑料王國》,連掃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美國辛丹斯電影節、美國洛杉磯泛亞影展多個大獎,但「塑料王國」這幾個字,卻成為內地互聯網的敏感詞,搜尋結果會是:「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或者「文章已下綫」。
片子記錄廢塑產業鏈兩端的故事,中國明顯是其中一端。廣東佛山的杏壇鎮,呈現了「王國」的表面風光。在這個號稱「廢塑料華爾街」的小鎮,再生塑料價格據說足以撼動全球塑料原料價格,甚至影響石油價位。又其實,小鎮人口不過三萬,近兩成都參與這個產業,並且打造起全盛期一千六百間廢膠處理場的榮景。
「王國」無疑是個體面的說法,內裏卻藏污納穢──是很大很大的一面污穢。要承認自家是「塑料王國」,確實難堪。片中除了吃膠袋的羊兒,還有在滿佈蚊蠅的山寨廢料場成長的孩子,有些臉上還長着毒瘡,用英美澳日等塑料包裝紙糊成的「牆紙」居所內生活。
產業的另一端,是輸出塑料垃圾的發達國家。其中一個場景,是美國加州的回收場。回收場的經理說,當地收集到的廢塑料,「無疑會流向中國市場」。導演追問「為什麼要去中國?」對方答:「因為中國的市場實在太好了(too good)。」
Too good這個詞,可圈可點。因為中國買家出手較其他人闊綽。但任誰都知道,要把這些廢膠妥善處理,排污排水裝備少不了,除非監管門檻低,否則這個出價,沒人會接。
是的,只要有人出價,明買明賣就叫「國際貿易」,如果分毫不取,就算是倒垃圾,不成說法。
隔岸觀火的香港觀眾,隱隱然感到我們在這條產業鏈的關鍵角色。中國接收全世界一半的廢塑料,當中最大出口地,原來是香港,高佔總量的四分之一(2016年數據)。我們當然沒產出那麼多的廢塑料,但這個所謂的自由港,卻是全球垃圾貿易的中轉重鎮。
我們也的確別抱看戲心態,而忘了香港同樣是個廢塑城市。廢膠近年高踞我城垃圾量的第二、三位,與廢紙爭長短,每日棄置量約兩千公噸。隨着中國年底收緊廢膠等洋垃圾入口,大家想吃廢塑羊肉串,抑或生滾塑菜湯?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0月9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