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分難解PLA

(2022年4月29日 專欄)麥當勞減塑,栽了一個大斛斗。
 

全球塑膠污染,已鬧上聯合國關注的層次;當即棄塑膠成為過街老鼠,快餐龍頭麥當勞作為短命膠大戶,走塑壓力自不待言。
 

我自二 ○二○年初移居台灣,發現麥當勞使用的沙律杯、凍飲杯,表面上與塑膠容器無異,翻轉杯底,卻發現原來用上聚乳酸 (PLA)這物料。你未必認識PLA的英文全稱Polylactic Acid,但多少也曾聽過它披着的名堂—「可生物分解」。
 

即使沒有部分商家的刻意誤導,很多人還是會善意地從字面詮釋「生物可降解」幾個字,把它視作「環保」、「天然」的同義詞, 以為落入大自然後,它會如同落花枯葉般化作春泥,不怕堵住動物腸胃、也不會窒塞海龜的鼻子。
 

我不知道台灣麥當勞是否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地放大了PLA的分解效果, 但這間連鎖店確實曾經用它來代替傳統即棄塑膠容器,當作自己的減塑功課。然而,到了二 ○二○年五月,麥記正式與PLA分手,店內的沙律杯回收區消失了,凍飲杯收集投入口亦告 「封口」。
 

麥當勞對傳媒表示,「許多消費者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分不清PLA和塑膠,後來追查 PLA用後的流向,也覺得不妥,促使該公司淘汰PLA容器,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官方回應有點隱誨,說白了,是慣於回收的台灣民眾對PLA存在天大的誤會,錯以為披着塑膠外衣的PLA,可以回收無誤,卻不知道混進傳統塑膠的回收設施內,會成為回收商的夢魘。
 

綠色和平的《破解「生物可分解塑膠」》報告以回收PET飲品膠樽為例,指出若在當中摻到哪怕僅僅0.1%的PLA,再造出來的塑料透明度也會明顯降低,賣價大打折扣;若混入 0.3%,再生料的顏色會發黃;混入比例若增至2%-5%,兩種不同熔點的塑膠還會堵塞回收機器。0.1%有幾多?它只是一千個膠樽中的其中一個,卻能像一粒老鼠屎般壞了整鍋粥。
 

把PLA當成可回收物,怪不得公眾「無知」。該質問的是,這類容器怎麼會印上「7號」的分類編碼,誤導大眾放進回收箱?
 

既然回收此路不通,PLA又如何「可降解」? 答案是,必須放到特定環境下,才能發揮較佳的降解效果。以工業堆肥為例,得耗上60℃以上的高溫、60至70%的濕度,以及九十天的時間。
 

自然環境中何來這些條件?沒有的話, PLA其實就像一般塑膠製品般「難分難解」, 將隨着年月流逝,慢慢碎裂再碎裂,最後成為微塑膠,帶來的遺害,跟沒妥善處理的傳統廢塑膠無異。台灣既欠缺收集PLA的通路,也沒足夠的處理設施,所以絕大部分PLA都會流落焚化爐。
 

說到這裏,麥當勞「追查PLA用後的流向,也覺得不妥」的說法,便很清晰了。
 

可降解塑膠近年被吹捧為塑膠市場的新貴,但國際間並沒有盲目擁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消費者組織二○二○年發表報告, 提出「可降解」塑膠包裝必須有清晰的統一標示,以防誤認;歐盟、美國、澳洲等亦先後規管可降解塑膠。至於香港不但落人於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最近公布管制即棄塑膠報告上, 卻對PLA無動於衷,令人失望。 若不想重蹈覆轍像台灣麥當勞那麼尷尬, 在香港相關法規出台前,還是建議企業和消費者「帶眼識膠」,勿選購降解條件不明的商品,免好心做壞事。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2年4月29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