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曹仁超

(2021年11月9日專欄)我攝取環保資訊的途徑,環保網站和相關組羣自不在話下,但另一主要來源,是經濟刊物和財經版。
 
經濟媒體主力報導股票、外匯、經濟政策和分析數據,表面上跟環保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有商機,商界便願落本做研究,發放相關訊息,因此不難在財經版看到綠色市場趨勢,或從商品價格起落間管窺資源分配大局。
 
若相信可持續發展,就不該只顧環境,忽視經濟和社會的因素,才能知己知彼,尋找可以推動環境改善的交集點來出力。
 
事實上,環保漸成氣候,綠色議題已不時搶佔商業眼球。光看近月財政雜誌的封面主題,就知所言非虛:《經濟學人》:”Energy Shock”;《商業周刋》:「再見石油 金屬世紀來了」、「一支iPhone背後的零碳生存戰」、「台灣減碳100強」;《財訊》:「車電:黃金十年」;《天下雜誌》: 「未來車總司令 迎戰關鍵三年」、「一個宣言,撼動台積未來30年」……
 
以台灣《商業周刊》封面專題「再見石油 金屬世紀來了」為例,說過去貫通經濟動脈的煤炭和石油,已換血成為貴價金屬和稀土的年代。
 
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風電機組、手機等等,無一離得開鋰、鈷、釹、鎳等關鍵金屬,經濟刊物自會看重這些金屬的需求和增長趨勢,捕捉投資機會。譬如廣泛用於鋰離子電池的鈷,在二○四○年的需求量預計將較二○二○年成長廿一倍;而自二○二○年一月以來,每磅價格已增長55%。
 
換上環保視覺,同樣可以從報導中鑑古知今。
 
人類過去追捧煤炭和石油,描黑了空氣,硬要為地球先生蓋棉被。明知稀土是明日之星,在推崇電動車和新能源裝置時,便該倡議環境友善的採礦,甚至轉型「城市礦場」,從廢舊手機、電子產品中合規地提煉稀有資源、貴價金屬。見到iPhone舵手庫克便宣布新iPhone生產要採用回收材料,便該知道世界正在改變。
 
蘋果的轉念,既是回應綠色趨勢,也是吸取過去的深刻教訓。二○一九年底,美國非牟利人權機構International Rights Advocates狀告蘋果、特斯拉、微軟、Google母公司Alphabet,以及戴爾五家科技巨頭,指它們在剛果與採礦業者共謀,強迫童工開採鈷礦,導致不少孩子終生癱瘓,甚至死亡。
 
誠如《商業周刊》所言,步入金屬世紀,企業該「提供有『生產履歷』的貴金屬,不靠槍炮與血汗,而是靠知識與技術。」
 
我從二○○三年起留意財經訊息,溯流追源,得感謝已故的傳媒前輩曹仁超的啟蒙,他在《信報》「投資者日記」的書寫中,既談投資,也有綠色信息,更有關懷 ——
 
「全球超過十億人口以每天少於一美元去維持生活,其中80%開支用於食物上;美國卻用玉米去生產生物燃料供汽車用,令玉米價格大升,推高禽畜肉價,跟住係小麥價,然後係米價。根據聯合國報告,要用232公斤玉米才能生產50公升乙醇;232公斤玉米足夠貧窮國家一個孩子一年食糧!
 
「……不但如此,我地需要33,000立方呎天然氣才能生產一噸阿摩尼亞,然後轉化為化肥,上述肥料卻完全可利用禽畜糞便取代;反之,禽畜糞便不加處理卻污染大自然。世界就係咁荒謬!」二○○八年五月十六日《信報》。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1年11月9日 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