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全球化 防疫須汲教訓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三個月傳遍五大洲共80多個國家,幾乎令全世界都知道武漢的大名。曾幾何時,我們經歷過沙士的沉痛教訓,怎麼17年後,全球仍有三千多人要為疫症付出性命代價?
 
人物流加速往來 威脅深遠
 
2003年沙士,是我們這一代人難以抹掉的傷痛。病毒在九個月間擴散全球,八千多人確診,奪去774人的寶貴性命,當中包括299位香港人。然而,這隻剛開始時叫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更是凶狠,短短三個月便在全球蔓延,確診人數逼近十萬大關;死亡率雖遠低於沙士,但死亡人數卻以倍計。
 
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在1986年出版《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一書,直指世人處於風險社會的年代。這種風險威力強大,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受影響者無分貧富,官僚架構更是難以招架。這套理論受人重視,沿於同年爆發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劫,核輻射從烏克蘭開始席捲歐洲,波及3,000英里外的英國。英國湖區(Lake District)的牧羊業深受打擊,羊隻在事發後的20多年,必須通過放射性測試才准出售,直至2012年才完全解除限令。
 
這場核意外發展至今,烏克蘭當局仍無法完全防止反應堆輻射外溢,只能斥資200億港元、耗用四萬噸金屬製作稱為「石棺」的保護罩。奈何這座去年新做的「銅牆鐵壁」,頂多只能撑100年,無法根治放射性物質外洩的問題。
 
Ulrich Beck提出警示,指全球化下人流和物流加速往來,將促成風險社會的全球化,威脅更深遠。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更是一例。
 
勿為旅遊效益 忽視公眾健康
 
對照沙士前一年,全球旅遊人次有7.15億,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增長一倍至14億,中國遊客佔了1.6億人。細菌病毒可以隨着飛機、自由行、郵輪、公共交通急速流竄和擴散,不限一地一國。同樣是疫症,從前是一個城市的事,現在卻是整個地球的災難,防不勝防。
 
這樣說,並非倡議限制出境自由,反而更鄭重提醒政府和業者,萬萬不可只着眼遊客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人口流動給環境和公眾健康的潛在風險。病毒無國界,沙士、伊波拉等病毒在過去十多年先後肆虐,在在向世人發出警號。
 
投放資源 改革衞生架構
 
舉例說,在沙士後,多少國家有認真改革公共衞生組織架構、投放資源提升檢篩能力,甚至增加相應的負壓病房?換句話說,明明知道爆發傳染病均與進食野味有關,怎麼早前還有人堅稱吃穿山甲、蝙蝠等乃必需品?新型冠狀病毒終究會消退,但下一輪疫症肯定會再臨。在風險社會下,疫症將以更強勢態出現,教人類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請好好記取教訓,不要總是重複同樣的錯誤。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3月7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