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品膠樽品牌調查年度報告(2018-2019)

環保署2015年發表《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指本港海上垃圾 95%源於本港,餘下 5%來自香港以外。如此調查結果,顛覆了不少淨灘者的想像:「外來垃圾豈止 5%?」也因此,我們帶著疑問與探究精神,開展了綠惜地球廢飲品PET樽品牌調查。
 
選擇即棄的飲品膠樽作為監測對象,主要是有關廢品長年高踞海洋垃圾數量前列,而且容易辨識,是監測海洋塑膠垃圾的重要指標。
 
進一步而言,我們不滿足於「執走垃圾 —— 扔掉垃圾—— 過一陣子再來執走新到垃圾」這周而復始的循環。現實告訴大家,海洋垃圾愈來愈多,淨灘雖然有用,卻無法治本。我們期望藉品牌調查梳理問題根源,對症下藥。也因此,品牌調查不會直接扔掉收集得來的垃圾,而是先撿視包裝上的信息,譬如透過膠樽用字判斷來源地、記錄各品牌膠樽數量,以及不同飲料的比例等……
 
廢膠樽品牌調查,其實也是一場提高透明度的運動,讓膠樽攤在陽光下,映照出 (粵港)政府、飲品生產商甚至普羅大眾等不同持份者的環保責任。過去一年,綠惜地球在本港 25個灘岸進行了44場品牌調查,寫成這份報告,為香港的海洋垃圾作記。至於文首提及海上垃圾來源之謎,歡迎細閱這份民間調查來尋找答案。
 
按此閱讀完整報告。
 
綠惜地球
2019年12 月
 
傳媒查詢: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