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大灣區 白海豚命途坎坷?

「中華白海豚每年定期游回長江上游產卵,代表香港回歸母體,而且24小時不睡覺,象徵港人的勤奮精神。」這則新聞已塵封22年,但清晰記得,動筆時笑到肚痛。
 
首9月發現37鯨豚屍 3年來最多
 
說這段話的不是阿茂阿壽,而是有頭有面、有「左派炮手」之稱的「籌委會慶祝活動小組港方召集人」鄔維庸醫生。可是白海豚明明是胎生的,也不是三文魚,絕不會定期溯源產蛋,所以撰寫這則報道時,也寫上環保團體批評鄔醫生「無知」的回應。
 
盡管如此,當年仍然高興白海豚成為回歸吉祥物。然而,回歸21年來,吉祥物命途坎坷。上月底有兩條白海豚擱淺,一條年幼的白海豚在大嶼山被發現時已經嚴重腐爛,難以確定死因,另一條斷了尾巴,傷口應該由螺旋槳造成……不想數下去,因為愈講愈傷心。翻看統計數字,截至9月底,今年死掉的白海豚、江豚等鯨豚共37條,數字是2015年以來最多。
 
至於死因,主要是被魚網纏着無法上水透氣,又或者被船隻撞死。至於港珠澳大橋、新機場第三條跑道等大型基建工程,對以港為家的海豚,更是夢魘。1995年,新機場還未蓋好,當時的「臨時機場管理局」打算在沙洲興建臨時接收飛機燃油設施,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忽略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罕有地遭到環境問題諮詢委員會屬下的環評小組打回頭。社會對中華白海豚的關注,自此發酵。
 
遺憾的是,斬件式環評報告無法反映基建累計的惡果,只能藉漁護署的調查數據,一窺白海豚面對的生死存亡:在香港水域發現的白海豚數量,由2015年的65條跌至2016、2017年的47條,就是說,3年間大減28%。
 
白海豚3年降28% 生態質素降
 
當日慶回歸,中華白海豚成為「就手」的吉祥物;可是這些年來,政府可曾認真呵護過這批白裏透紅的鄰居?
 
這年來,港府一直把發展綠色大灣區掛在口邊。可是,如果連中華白海豚也保不住,說啥都是空話。假若白海豚能夠健健康康地生活,代表周遭的海洋環境和岸邊濕地生態沒變差,其實,這也是我們生態質素的重要指標。
 
偏偏特首變本加厲,在施政報告宣布在大嶼山外大幅填海,激起數以萬計市民日前上街反對,遊行隊伍中不乏保護中華白海豚的訴求。重看鄔醫生當年的話,原來並非「笑話」,而是謊話連篇的現實版。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10月20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