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禁洋垃圾 港福禍難料

中國今年禁止進口洋垃圾,這項俗稱「24味」的落閘禁令,令全球價值50億美元的廢品難尋出路,紛紛往發展中地區流竄。
 
而作為中港廢品貿易轉口重鎮的香港,福兮禍兮,還是未定之天。
 
港年輸內地460萬噸廢品 全球第三
 
中國接收全球約一半廢品,禁令一出,很多發達國家因欠缺妥善處理設施而手足無措,須另覓接收地。以英國為例,今年首季出口到泰國的廢塑料量暴增50倍,輸往馬來西亞也大增3倍,取代中國成為第一大接受國。
 
至於台灣,第一季亦從全球接收近13萬公噸廢塑膠,較去年同期增加2.57倍。
 
香港是全球廢品貿易自由港,數十年來一直向祖國輸出洋垃圾。經濟學者郎咸平便指出,24味出台前,中國頭五位的洋垃圾來源地,香港位居第三,全年輸出約460萬公噸(12.7%)廢品,排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禁令挫轉口 衝擊貨櫃物流業
 
洋垃圾限令推出後,本港這方面的生意大減,連帶衝擊貨櫃物流業。筆者看過的貨櫃業顧問研究,估計香港今年貨櫃量銳減90萬至100萬櫃,相當於全年1,600公噸的貨量。
 
報載今年3月及4月,葵涌貨櫃碼頭吞吐量分別下挫7%至10%,內河碼頭首四個月生意下滑兩成,主因與轉口貨量減少有關,這當中多少與廢品貿易有關。
 
香港自家當然產生不了那麼多廢品,主要來自外國。大家或會問,國外明明可直接向中國出貨,為甚麼要多此一舉經香港門戶?
 
綜合回收商的說法,過去跟國外做生意,有個八、二之比的不成文規定,即貨物中回收品實際只有8成,餘下兩成則是垃圾,例如吃剩的pizza、用過的尿片,也罕有地有過死胎。業者買下這些廢品,會在香港做簡單分揀,揀出廢紙、廢膠等有價回收品出口內地,餘下的垃圾,好心就送到堆填區,壞心眼則棄置荒郊野嶺。就是說,政府經常說堆填區「好快爆滿」,當中有不少是冤大頭的外來垃圾。
 
堆填區減國外低端垃圾
 
有回收業者曾公開聲稱,2013年「綠籬行動」前,扔到本港堆填區的外來垃圾,每年可高達數十萬噸。而中國此番禁令一出,應會減少國外低端垃圾吞食堆填區空間的情況,「因禍得福」。
 
福兮禍兮並不好說,但香港今年多了一批回收商,增購廢塑料的分揀機和拉粒機,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增加市場競爭力。環境局周前也宣布推出中央收集廢膠計劃,逐步支援回收全港屋苑的廢塑膠(發泡膠及雜膠除外)。綠惜地球一直倡議政府落實中央收膠,以穩住動盪的回收市場,並挽回公眾對回收的信心。
 
至於內地6月起放寬了PET膠樽的進口要求,容許廢膠樽破碎成片料便可入口,不必像之前硬性規定須製成粒料或拉絲等再生料,讓業者舒一口氣。
 
然而,中國的廢品禁令餘波未了,以上談的只是廢塑的挑戰。廢紙市場方面,內地今日大幅收緊進口配額,6月份更首度停止向製紙廠發出配額,若情況持續,對香港廢紙出口有多大影響,仍是未知之數。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6月30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