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鋪的2020大限?


 
帶北京的民間回收達人到葵青「落區」,對方見街角回收鋪麻雀雖小,卻很多都有打包機、唧車等裝備,嘖嘖稱奇。
 
我也覺得,香港的回收鋪是個奇觀。這個奇,既在於寸金尺土依然五藏俱全,發揮利潤最大化;也在於它們交織出來的那張回收網絡,綿密高效,倘若居高臨下,會發現這些小鋪以螞蟻搬家的勢頭,在人煙稠密的我城從點線面成就香港回收業的半壁江山,這在其他國家可不多見。
 
我很想叮嚀這位朋友多看幾眼。因為,我不敢說再過幾年,這片回收光景是否依舊存在。
 
對於政府如何看待回收鋪的前路,一直有個說法:任其自生自滅。你可解讀為:自由經濟不干預政策的老調。但也可以殘酷地說:這些「低增值產業」,難敵吃人的租金、遞增的薪資壓力,更別說市區重建在各處攻城略地下,回收鋪猶如拖累樓價飛升的過街老鼠,似誰也容不下。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運行。
 
租不起街鋪,於是多了靠貨車營生的流動回收商。不錯是省了鋪租,但對於就近的街鋪來說,如同傷口上撒鹽,後者的生意就更難做。
 
屋漏偏逢連夜雨,中國今年實施的「24味」回收品進口禁令,鬧得全球回收業人仰馬翻,香港當然也不例外。關注拾荒者及回收的「拾平台」3月進行跟進調查,訪問了59間回收鋪,當中絕大部分叫苦連天。
 
我看到蠟蠋兩頭燒的處境:一方面,現在要求精細分揀,工序繁複也更耗時,代表賣出的廢紙減少,利潤自然下挫。另一方面,紙價持續低迷,抑壓拾荒等回收群體的參與意欲,街鋪收到的廢品遞減,連同原本已不利的經營狀況,堪稱雪上加霜。我們的訪談和問卷,收集了回收店東的心情:「居民怕麻煩,寧願丟掉」、「生意下跌四成,惟有裁員,減少工人又會影響效率」、「連人都冇錢請,只得自己兩公婆做」、「經營困難,區內幾間執剩我們一間,若非有幾十萬機器,都會轉行唔做」。看到「對未來沒有展望」這一句,更是入心入肺。
 
調查問及受訪者從事回收的年資。我逐份去算,超過十年者超過八成;其中從事30年的有8位、40年的1位,50年的更有3位。這幾十年的歲月,可都是一兩代的心血呢。
 
對前景不樂觀,那麼政府支援是否足夠、到位?接近九成半受訪者都持否定態度。
 
回收鋪的窮途,未走完。我手上拿到的中國國務院文件,除定出今年推出「24味」的時間表,還明文「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意思是:凡國內自家有供應的廢紙等資源,都會進一步收緊、甚至全面停止從外地接收。
香港廢紙高度依賴出口內地,一旦進一步收緊香港的入口配額,甚至全面停收,亦未必有競爭優勢轉為出口東南亞。這將對街角鋪及整個回收業,構成沉重打擊。
 
假若沒了街角鋪,香港將面對怎樣的回收光景?又有什麼有效的替代方案?是由政府資助的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接手嗎?我極想知答案。
 
因為,離2020年,不遠呀。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6月16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