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WEEE廠回收廢電器 循3方向改善


本港首間大型廢電子及電器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WEEE.PARK(俗稱「大WEEE廠」)終於在周一(19日)開幕。
 
開幕禮上,有環保署官員興奮地跟我「想當年」——8年前,我和我當時的環團同事帶「道具雞」到環保署,抗議廢電器電腦遲遲未有規管;如今,終於推出生產者責任法規及大型回收設施。他慨歎工作得來不易,也總算告一段落。
 
我答,那隻道具雞一直放在家中,成為孩子的玩具,直至上月才終於捱不過歲月折騰,壞掉了。背後是,相關規管的立法長路漫漫,打從政府在2004年提出立法時間表起,轉眼就15個寒暑。
 
相較於廢塑料14%的低迷回收率,香港在回收電腦、冷氣、雪櫃等電器及電腦上表面風光,2016年回收了74%或55,400公噸,僅次於廢金屬的91%。然而,在這5萬多公噸回收品中,留港循環再造的只得4,400公噸(7.9%),其餘十居其九的廢電腦電器,均出口處理。
 
電子垃圾 對環境健康傷害巨
 
出口到哪?怎樣處理?大家未必知,也未必想知。筆者到過廣東貴嶼,這是個總面積52平方公里的小鎮,只有荃灣的8成面積,卻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香港不少電子垃圾都送到那裏,以不正規的方法剝皮拆骨,過程傷害生態環境,也傷害工人健康。
 
電子垃圾的遺害,不完全是數量的多寡,而是對環境及健康的殺傷力。因此,我舉腳支持香港盡量在地處理自己製造的電子廢物,而非把它賣到眼不見處,荼毒他人。政府今年8月,正式實施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涵蓋「四電一腦」:「四電」即是洗衣機、雪櫃、冷氣機、電視機;「一腦」即是電腦及掃描器、打印機、顯示器等。而剛開幕、佔地3公頃的大WEEE廠,按合約須提供妥善收集、除毒、拆解的服務。
 
政策意向再好,也要關注執行力和效益。大WEEE廠預計每年處理量可達3萬公噸,而首年目標則為6,000公噸,被傳媒指出目標未及香港每年產生的廢電器總量1成。法例實施初期,我能理解回收量無法一蹴而就;然而,在開幕禮參觀過廠房後,有以下觀察:
 
與回收商合作 增回收據點
 
首先,大WEEE廠在全港建立了5個分區回收點,作為主力回收據點。若果要追上合約要求的回收目標,那麼務必建立更完善的回收網絡。而最直接的方式,是提供經濟誘因,聯繫地區回收商共襄盛舉,利益均霑,才可能達致雙贏局面。然而,回收商對大WEEE廠的出現,一直懷有戒心,認為政府的變相補貼會分薄生意和利潤,大家能否攜手合作,還要走着瞧。
 
其次,在此情況下,回收商當然不欲肥水流入大WEEE田,這情況在電腦回收市場上尤其明顯。電腦等電子產品,含黃金、甚至稀土等高價金屬,在四電一腦中利潤最高,回收網絡也較成熟,大WEEE廠暫無法打入市場。在參觀期間,留意到至今年1月止,廠方回收的電器中,電腦只佔5%。在213公噸回收物中,以鐵最多,佔54%,廢塑料其次,佔40%;再其次才是價值較高的銅及鋁,但總量各佔約1.8%,重7.8公噸。
 
第三,現場所見,操作員細心做除毒工序,再透過運輸帶進行自動化拆解。但整個過程,與筆者在國外看到的同類工場,效率似仍有一段距離。就是說,若無法提速增快流程,便難以符合政府的回收目標,利潤會進一步攤薄。
 
我一再提及利潤,其實並非要談生意經。相反,我是關注萬一大WEEE廠回收量受限、而回收品價值又不高,會拖垮營運,直接影響法規的有效執行,也讓電子垃圾遺害環境。當然,我並非不看好大WEEE廠,而是把「壞話」說在前面,防患未然。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3月24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