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盛事之都,三不五時便有大型活動,工展會、年宵、賽跑、書展、渡海泳、乜酒節物酒節,一個接一個。但,盛事之都也是剩事之都,每每一場城中大事下來,總遺下大量垃圾。以去年年宵為例,大年三十的垃圾便多達365公噸,等於全港家居一天十分之一的廢物量,好不驚人。
環境保護署最近推出《大型活動減廢指南》,協助活動主辦單位及相關持份者制定廢物管理措施,實踐減廢和推動乾淨回收,立意雖好,卻被環保團體質疑不設減廢目標及懲罰,難見成效;而《指南》建議,也只屬「小學生都識」的陳腔濫調。
屋漏偏逢連夜雨,碰上內地收緊回收品的入口要求,而環境局推出的「三紙兩膠」措施又過於保守,加上廢物按量收費政策只聞樓梯響,膠樽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更加只在顧問研究階段,緩不濟急,總讓人感覺要推活動減廢,難上加難。
綠惜活動 免製造無謂垃圾
做倡議者,總不認命,也不覺得盛事、剩事,該是命中注定的孿生兄弟。政府來不及推出政策,民間更要自強。以綠惜地球去年初舉辦的「撑綠惜慈善夜行2017」為例,600人參與的活動,整日下來,產生的垃圾有多少?答案是不到兩袋。
辦一場綠惜活動,說容易是騙人的。整日下來,有餐飲、有舞台、有布景、活動攤位、指示牌,按一般活動而言,可能要裝上一車半車的垃圾。但答案總比問題多,明知即棄膠樽及食物包裝是常見垃圾,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購買、不派發即棄膠樽水,改在現場提供大桶裝的斟飲設施,又即場煮暖和的薑湯番薯糖水。又或者支持裸買,以購買在地生產的大桶裝食物代替獨立包裝零食,避免製造無謂垃圾。
提倡報名無紙化也很重要,無論發放參賽通行證和感謝狀,一一可電子化;現場導賞景點,參與者可藉手機Apps來接收介紹。經常用完即棄的指示牌,材料用上回收得來的廢瓦通膠板;為確保可以重用,牌上避免寫上年份日期……
主辦單位高層漠視 成大敵
辦一場減廢活動的大敵,往往不是以上挑戰,而是主辦單位高層的漠視。明明收入6、7位數字的活動收入,卻不願擠出丁點經費支持減廢回收。也難怪,在未有廢物收費法規下,堆填區無疑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只是箇中代價,其實由納稅人代為承擔。
只有個別機構做好減廢並不夠,必須帶動風潮。以本會支援最多人參與的遠足活動毅行者為例,主辦單位前年起主動不派發5萬多隻即棄膠杯。成功減量背後,意味大家不用傷腦筋要把杯子拿去焚化、堆填抑或回收,因為這些容器打從一開始,便沒有出現過,這正是源頭減廢的最佳示範。綠惜地球又獲得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未來兩年,會推出「“Be a Green Event!”—綠惜戶外活動推廣計劃」,協助50個慈善團體舉行戶外活動時,做好減廢管理。
說了以上種種,不是說我們做了多了成績。反而想說,那怕是我們這個小小新創機構,都能發揮以上能量,大家更無理由說「唔得」。環保署公布2016年都市固體廢物的最新數據,人均垃圾量有增無減,這更代表減廢工作,刻不容緩。
今日(周六),敝會再度舉行「撑綠惜慈善夜行」,參與人數更多,且看我們是否有能耐在減廢上,再進一步,並且為推動香港減廢注入強心針。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1月13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