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緊回收政策 回收業者憂「執笠」

(2017年9月5日新聞稿) 中國年底收緊24類洋垃圾入口 (註一),未經妥善處理的廢塑料視作「生活垃圾」,將被拒諸門外。新標準直接打擊本港的回收市場,短期內恐有大量無法出口的資源,淪落堆填區。綠惜地球今日就此舉行「中國環保利劍下的香港回收出路」分享會,強調「處理回收品是政府的責任,港府務須支援回收業,強化公眾對回收系統的信心。」
 
綠惜地球認同中國政府拒絕接收洋垃圾,同時期待香港政府和回收業界能藉這次危機,提升產業水平及競爭力,才能可持續地對應香港的廢物挑戰。
 
然而,社會對中國有關政策多抱持憂慮。參與是次分享會的回收業界、物業管理公司、公司企業、環保團體、學者和民間團體中,有53人 / 機構填寫了大會問卷,對政策造成的影響表達樂觀/憂慮程度 (以0-10分計) (註二),有68%(36人)受訪者填寫6分或以上,填寫5分或以下者有9人(17%),平均值為6.4分,顯示憂慮居多,共有3位受訪者點選憂心程度最高的10分,其中一位從事回收業者甚至在問卷寫上「執笠」二字。
 
20170905新聞
備二:有關調查於政府公布支援政策前完成;因四捨五入關係,以上百分比總數多於100%。
 
總結參與者的憂慮原因,主要是:擔心廢塑料無法出口內地、不知道回收品未來出路、更難鼓勵公眾參與回收。
 
會上講者就中國政策現況、對減廢和回收業的挑戰、政府支援和立法方向等,作出報告,並與台下二百多名出席者互動交流。
 
分享嘉賓有: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回收支援) 黃漢明先生、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淑莊議員、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博士、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黃頴灝先生、本會總幹事劉祉鋒先生和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
 
註一:俗稱「廿四味」的24種禁止入口中國廢料,於2017年底前實施。這些廢料,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4類共24種廢料。詳見:https://members.wto.org/crnattachments/2017/TBT/CHN/17_3218_00_x.pdf
 
分享會重點:
 
香港廢塑料協會副會長 黃頴灝先生
 
Alan
「中國對於回收品入口,只會愈來愈嚴,並且由進口回收入模式,轉向消化自家產生的本地回收模式,甚至出口回收品到國外。」
 
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回收支援) 黃漢明先生
 
wong
對於有業界提出,特區政府應向中央政府爭取新規限不涵蓋香港,黃漢明認為這次的政策包攬各個向內地輸出回收物枓的地區,並不限於香港。香港作為一個發達城市,長遠不能依靠出口廢料到其他地方處理,業界要考慮轉型將廢物轉化成有用產品 , 因此不宜向中央政府提出豁免。再說,若香港產業無法提升,即使捱得過這次危機,也難以應對未來各地入口要求日嚴的挑戰。 這次內地收緊入口要求,已明確顯示:打包、出口的簡單回收模式,已經不是長遠辦法。 黃漢明鼓勵本港的回收業界盡量利用回收基金的支援,提升自身的處理能力,亦歡迎業界提供更多建議,共同面對挑戰。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 劉耀成博士
 
成
對於本港近期面對的回收危機,他抱審慎樂觀態度,認為影響可能只會持續兩、三個月。不過,對於積存的回收品出路,則不表樂觀。
 
他指出,「洋人唔係好環保,但勝在有錢,可以收五毫美金一個容器,而這就夠創造價值,支撐回收,所以他支持香港有生產者責任法規。 」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 陳淑莊議員
 
陳
她很擔心業者因這次回收危機而手停口停,認為政府支援回收業者時,不能偏廢中小型業者的需要,例如能否把環保園空間再分割,以吸納更多業界百花齊放。此外,政府不妨透過綠色金融的手段,支援業者解決融資的挑戰,而這方面,須要環保署以外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
 
綠惜地球總幹事 劉祉鋒先生
 
edwin
就應急上,政府應提供土地協助儲存暫無法出口的回收品,作過渡安排。
 
政府亦該考慮提升綠在區區和大型垃圾站的回收功能,以填補地區欠缺暫存空間的需求;同時引入回收膠樽機(RVM),系統地計量飲品生產商該承擔的環保及回收責任。長遠而言,務必盡早落實廢物按量收費和生產者責任法規,增加回收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