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多設飲水機 源頭減膠樽

對於公屋公共範圍可否加裝飲水機,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答得直接:「居民可方便地自攜飲品於有關場地享用,又可在屋邨的商舖購買飲品。」

相信很多人和張局長想法接近,認為渴了大可買瓶樽裝水、果汁飲料甚麼都好;環保一些,自備飲品也可以。這也是我城習以為常的思維,也因此很少人會把飲水機視作扭轉價值的關鍵政策工具。

到處設水機 可減少瓶裝水

這方面,可看看台北市長柯文哲做了怎樣的示範。去年初,柯P在臉書表明「非常反對瓶裝水」。他的思路很清晰,飲水機是驅動減用膠樽和最健康不過的飲用選項,也因此,他許下承諾,「要先讓台北市處處都可以喝到安全的水,瓶裝水就會慢慢消失」。

目前,台北市在捷運站、學校、公園、運動場等設施,共有600多部飲水機,並會逐步增設,市民可透過QR code得知水機水質實況。至於市政府舉辦大型活動,也會提供流動式飲水機,鼓勵減少浪費。今年2月,他進一步要求台北市高中以下學校禁賣瓶裝水,新政策預計8月實施。

回到香港,張局長緊抱「老黃曆」——「《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並無就提供飲水機方面提供指引,而飲水機亦不是現有公共屋邨的標準設施」—— 謝絕增設飲水機。

每日逾500萬膠樽 送堆填區

本港堆填區每日接收超過500萬個膠樽,這許多的瓶子中,不乏樽裝水。對於這樣的廢膠樽危機,張局長明顯不上心,沒有考慮設置飲水機,其實可減少對瓶裝水的依賴,做到源頭減廢和減少水足迹(即人們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用到的水)的積極作用。

國際工程顧問公司ARUP今年出版的《Smart Green Resilient》中,勾畫出落馬洲河套區大可發展成可持續綠色城市的面向。當中要項,包括「在建築物及公共空間廣設飲水機,避免製造水樽」。

我並非把減用膠樽的責任,全推到飲水機上。但政府官員該明白,縱使公眾願意在家灌滿水樽出行,但總有喝完時,有地方添飲,不是很綠色嗎?倒過來要大家拿着喝完的吉樽,不情不願的再去買瓶膠樽水,似乎有點荒謬。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書中引述行銷顧問稱,人們愛買樽裝水,未必直接因為解渴,反而跟有備無患的心理因素更相關。也可以說,假如大家知道城中哪個地方——甚至港鐵範圍——有飲水機,自備水樽者就可以輕裝上路,不必每次盛滿開水負重出門。退一步而言,對那些不帶樽出街的「懶人」,也添了選擇,而且,這總比喝加進了很多糖的汽水,和沒有菊花的菊花茶,都健康。

至於說水機會引來遊客洗腳,我當然不能排除,但要同時按着出水按鈕,又要抬高腳,形同雜耍,絕非洗腳friendly的裝置吧。

80年代有宣傳飲料的廣告,標題是「點止汽水咁簡單」。到了今天講求健康與減廢的年代,飲水機絕對可以是「點止飲水機咁簡單」?套用關注飲水機議題「撲水」搞手彭凱恩的說法,「張炳良局長叫大家去買膠樽飲品,星星局長可否找他聊一聊?」

註:「撲水」網頁,上載香港飲水機位置:http://waterforfree.org/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6年5月7日【經濟日報】GREE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