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包裝減塑 重現潔淨海灘

 
美國老牌環保組織 Ocean Conservancy 致力推動全球淨灘活動三十餘年,月初發表年度報告,按慣例公布該年度撿拾最多的十大灘岸垃圾。在超過94萬名義工僂背彎腰的努力下,清理出近480萬件用來盛戴糖果、薯片等零食的塑料食物包裝,讓「塑料食物包裝」首度登上第一位,把長年佔頭位的「煙頭」(去年撿到420餘萬件)擠下來。
 
小小的「塑料食物包裝」排名或先或後,看似微不足道,其實不然。留意排名第三至十位的海洋垃圾,依次為膠樽、膠樽蓋、膠杯碟、購物膠袋、外賣餐盒、其他膠袋和膠杯蓋,都與塑膠拉上關係,但不少都有重用或回收再造的途徑,零食等食物包裝卻不然。
 
舉例說,朱古力包裝就是用完即棄的設計,拆開後難以再密封或重用;薯片袋等含鋁箔的複合物料,須要較高的技術和成本,才能循環再造。也因此,打從拆開這些食物一刻,它們的包裝便幾乎肯定會淪為垃圾,至少在香港如是。
 
在各式食物包裝中,糖果包裝耗量大。綠惜地球取得的香港市場調查數據顯示,預先包裝的糖果產品,市場大餅在過去五年累計增長15%,2019年的生意額便高達41億元。不難想像,包裝用得愈多,落入河溪的機會便愈大,難怪最終成為名列前矛的海洋垃圾。在香港,雀巢(Nestle)、瑪氏食品(MARS)和費列羅(Ferrero)三大品牌,高佔本地近四成的糖果市場份額。而瑪氏食品在全球的塑料包裝耗用量達20萬公噸,雀巢更誇張,用量多達170萬公噸。
 
大家可能會問,食物沒有包裝怎麼成?現實是,不少國際大企業自知在減塑議題上責無旁貸,亦致力尋求非塑膠的替代包裝,包括考慮裸賣形式。以飲品膠樽為例,外國就有品牌棄用瓶身招紙,改在樽頸掛上紙牌,甚或乾脆在樽身打印品牌,省掉分揀回收的煩惱。
 
Ocean Conservancy 在1986年推出第一份年報淨灘報告時,塑膠垃圾佔總量的56%,金屬罐、玻璃瓶則分佔第四、五位。反觀今日,海洋塑膠廢物已囊括前十名,而且數量逐年遞增。今日 (19日)正值一年一度的「國際淨灘日」,謹以此文向參與清理灘岸垃圾、愛護自然的人們致敬,同時期許大家撿拾之餘,別忘了循源頭推動生產商承擔減塑責任,否則每年投入更多義工參與,也無法根治失控的海洋塑膠垃圾。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09月19日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