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見了

 

(攝影:劉玉梅,刊登於本明周文化專欄)
 
上班出地鐵,總是在出口遇上收集免費報紙和紙皮的婆婆。婆婆也是我掌握廢紙行程的情報員:聊到去年聖誕前每公斤1.5元的回收紙價,她喜上眉梢;過年後紙價跳岸式插水,她眉頭深鎖。到近日,價格下挫至4角,婆婆不見了。
 
路上碰見另一位身水身汗的婆婆,撿了半個早上已堆滿中型手推車。她苦笑着跟我說:「賣到12蚊都偷笑。」說罷抹抹汗,又彎過腰繼續執廢紙。
 
廢紙回收產業中,拾荒公公婆婆處於最底層、也最關鍵。怎麼說呢?香港出口商從內地賺取紙價後,先扣減自家成本,把餘下的留給街舖,再由後者減去開支所餘無幾,最後才落入基層拾荒及清潔工的口袋裏。無論價高價低,他們都是分餅仔遊戲中最無議價能力的底層。
 
既無力議價,唯有「頂硬上,鬼叫你窮」;然而,近年回收紙價低處未算低,甚至白忙半天彎腰撿拾也賺不夠錢買飯盒,公公婆婆只能無奈離場。有中型回收舖跟我說,過去兩個月,來送紙的公公婆婆減少一至兩成。我常常在地鐵站出口碰面的那位,大概便是當中一員。
 
夾在出口商與公公婆婆中間的,是全港數百間回收街舖。租金高漲、人力和物流成本高昂等,都是「講到口臭」的原因,它們正逐步蠶食舖仔的生存空間。回收鏈下游的長者一旦退場,中游的街舖便沒貨,猶如缺氧失血,撐不了多久,更無法供應上游的出口商,倒過來一層層扯斷整條產業鏈。所以說,公公婆婆角色關鍵。
 
中國2018年收緊廢品入口後,香港約兩成街舖結業。這一輪紙價若持續低賤,恐怕更多街舖捱不住。業者最近向回收基金申請經費,透過保證的最低回收金額,為基層及街舖輸血,「吊住條命」。
 
紙價高低有周期性,但香港當下面對的,卻是存亡挑戰。坊間有說,香港缺出口配額,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紙價低賤,即使有配額,回收業也不可能蝕住做。其實內地紙價不低,並且明顯高出香港一截,而出現價差的原因,值得探究。
 
更嚴峻的是,中國國務院已發出文件,明文「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該死線聽聞已推延至2020年後),意思是:凡國內自家有供應的廢紙等資源,都會進一步收緊、甚至全面停止從外地接收,香港亦不能倖免。
 
一旦落實政策,即使紙價回升,也跟香港無關。因為,屆時廢紙根本進不了內地,如同切斷業界命脈,才是最要命的難關。
 
對業界而言,能不受以上國務院文件規限,又能享受內地較高的紙價,是最樂見的局面。至於這如意算盤打得響嗎?相信要讓子彈再飛一會。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8月8日《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