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膠防污染 3招對症下藥


全球響起對抗廢塑膠的戰鼓,聯合國環境署去年發表報告,直指廢塑料垃圾是當下最嚴峻的污染挑戰之一。論氣勢,塑膠問題足以與全球氣候變化相提並論。
 
石化產能過剩 地球更發燒
 
實際上,塑膠與溫室氣體的關係密不可分。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下簡稱CIEL)今年5月發表的Plastic & Climate:The Hidden Costs of a Plastic Planet指出,每生產一公噸塑膠,平均排放2.5公噸二氧化碳。而這筆生態帳,僅算進生產過程的排放量,若計入開採、生產至棄置處理等整個生命周期,那麼2019年所產出的二氧化碳便多達8.5億噸,相當於189台500兆瓦燃煤機組的總排放量。
 
很想告訴大家,全球的石化產能遠超人類的實際需要,而且即棄式的塑料產品正淹沒我們。然而,美國計劃投入1,640億美元新建或擴充兩百多個塑料生產項目,地球先生不發燒才怪。
 
為了對應氣候變化,國際組織設定排放上限及減排目標;對於失控的塑膠災難,我們絕對應該付出同樣決心提倡整全的「塑膠新政」,對症下藥。最直接的方向如下:
 
1.在特定年限內,設定全球的塑料包裝及即棄塑料產量上限,並且淘汰不必要及有害的塑料包裝,例如可產生致癌物二噁英的PVC物料;
 
2.促進由即棄邁向可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的包裝模式;
 
3.支援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處理及防堵即棄塑料包裝污染環境、流入郊野及海洋。
 
我並非空談理念,環顧過去兩年,全世界其實正往這個方向邁進。繼歐盟後,英國、加拿大先後提出禁用即棄塑膠的目標及時間表。管制全球有害廢物貿易的《巴塞爾公約》,5月亦通過修訂,把難以回收處理的低端塑料納入規管。
 
倡產量設限 重複使用包裝
 
民間方面,綠惜地球有簽署的《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初步獲得全球數百間企業支持,承諾響應2025年轉用500萬噸再生塑料的目標。以上企業佔整個塑料包裝市場的20%,影響力不容忽視。而可樂(不包括香港太古可樂)、雀巢等國際巨企,更首次公布其塑料包裝用量。不僅如此,《承諾書》更得到26家投資機構參與,其中6家承諾投入2.75億美元建立新的業務模式、材料、技術等,壯大新塑料經濟。
 
回到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昨日(周五)展開為期三個月的長期減碳策略公眾諮詢。既然塑料與減碳息息相關,好應該就此確立香港的減塑藍圖。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6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