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渣馬 漫漫長路要追趕


 
渣打馬拉松網頁上這樣寫:「齊來打造綠色馬拉松」,但渣馬到底有多綠?綠惜地球連續3年觀察,總括其減廢表現「有讚有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距離「綠色馬拉松」這目標,還有一段長路要追趕。
 
剛結束的渣馬有74,000人參賽,論人數和熱度,堪稱我城盛事。馬拉松是個選手追趕時間、造成績的競賽,所以往往與「即棄」二字劃上等號。怎麼說呢?從新聞畫面不難看到,跑友每每途經滿桌水杯的水站,幾乎都會補水。但喝一口的水,便把紙杯扔掉,一個人扔是一個,7萬多人扔便是7萬多個;而整場活動下來,估計耗用的紙杯超過32萬個。
 
別以為紙杯既然是紙,便可以回收。原來為了防止滲漏,製作紙杯時會在杯面塗一層薄薄的塑料,回收時不可當一般廢紙,必須以較複雜的工序來處理。然而,香港並沒有這類設施,而內地自去年起,更視紙杯作「洋垃圾」而不予進口。
 
環保杯不足 水站不均欠指引
 
看到這,大家又別以為我「環保L」上身,要求統統禁用。
 
不如先說有關斟水的環保措施。渣馬大會今年首次派發3萬隻可重用自攜杯,方便沿途斟水,原意是減少浪費紙杯。只不過,這項新猷引來議論紛紛:為甚麼只派3萬隻,其餘想減廢的跑手呢?一早派發的賽事手冊只列出3個自助斟水站供自備杯子的跑手使用,不單站數太少,而且分布不均,窒礙跑手響應的意願。還有些爭分奪秒造成績的跑手指出:「叫佢地慢下來斟水,不切實際」。
 
這些問題糾纏在一起,成為難解的結——何不從另一角度去看?譬如說,其實不少跑友皆志在參與,不旨在爭取最快時間,只要多設斟水站,加上有清晰指引,便有助動員不同群體的跑手響應減量。
 
至於講求速度的跑手,縱使在賽道上用即棄杯,但回到終點後,總可以用斟水設施補水吧。當然,前提是大會必須在終點當眼處設置相應水站,最好提供重用杯,方便大家配合。
 
而派發3萬隻自攜杯是否足夠,我倒覺得不是重點,想說的反而是:如果大會以為送出杯子便大功告成,以為交足「綠色功課」,卻忽略了相應的配套和宣傳教育,那麼就太simple、太naïve了。
 
增配套教育 效外地措施減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去年9月倫敦Harrow Half Marathon的會場禁用膠樽和水杯,改為提供外層薄膜由海藻製的水粒,可以直接吞食,省掉容器;即使流落郊野,水粒也會在4至6周內自然分解。在加州Big Sur半馬拉松賽事中,九成以上的賽事廢物均會回收處理或堆肥。比鄰的台北馬拉松除歡迎選手自備容器,並且在報名表格力上提供選項,包括可勾選是否領取紀念衫和完賽衣等紀念品,比賽手冊和完賽證明更以電子版代替。
 
話說回來,香港渣馬也有值得一書的減廢措施。例如今年同樣透過電郵、二維碼及電子優惠券代替紙本發放信息,減少耗用紙張。此外,大會邀請環保團體協助推動回收,回收設施變垃圾崗的情況亦大為改善。
 
文首提及,渣馬距綠色馬拉松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起步,哪能邁向終點?期待大會來年,在減廢上更進一步。
 

 
(註:就渣馬的減廢觀察報告及建言,可留意綠惜地球專頁:https://bit.ly/2SRNG9j)。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2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