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的距離


 
環境局星星局長預告,香港未來的飲品膠樽生產者責任法規應會採納按樽制。要成功推行按樽,可有秘訣?英國專研塑料回收的非牟利組織RECOUP剛完成調查,結論是二字金言:方便(Convenience)。
 
問題是「幾方便才算方便?」試過在屋邨推動回收,問街坊回收桶放哪「方便」?有嫌說放大堂要行上行落,有說放每層垃圾房要走出門口麻煩;那麼,每戶門前都放一個又如何?然而,假若真箇如此,想想管理費也覺得「甘」,更別說大家是否想要這樣的生活。
 
因此,如何理解「方便」很重要。
 
英國政府年底推出按樽制的公眾諮詢,而RECOUP透過問卷調查消費者意願。結果指出,44%受訪者願意走上1英里以上退還押金,當中14個百分點算「鐵粉」,即使要走3英里或以上也「萬死不辭」。1英里大概等如圍着標準運動場走四圈,肯定比拿到樓下遠得多。
 
倘若以1英里為界,另外56%受訪者不願 意走出這個範圍,其中20個百分點更乾脆表 明多走一步也不行。我嘗試這樣推論:即使 回收桶放到自家門口,後者也會無動於中, 至於其餘36個百分點拒行1英里的受訪者,可 能要看到自家樓層有回收箱才願意。
 
一樣米養百樣人,我無意指責,更不指望任何人都是綠色地球人。這調查結果反映統計上的正常分佈,就是總有態度兩極者:有人千山萬水也要回收,有人看到眼前的回收箱也非要把空瓶丟進垃圾桶。但他們相對少數,一般在兩成以下。除非採取重罰/賞的措施,否則別妄想改變他們。
 
每逢周五晚上,慈濟都會在美孚新邨擺回收站,每次都吸引不少街坊捨近取遠走幾條街來做分類回收。「方便」於這些朋友而言,重要性遠低於「可信」的回收站。另一方面,偶爾也有街坊和鄰近商舖寧把膠樽、紙皮往垃圾桶扔,也不願走前幾步做回收。即使有按金,後者大概也「唔志在」,就當是拾荒者和清潔工的「下欄」吧,總好過由公帑代這些人執爛攤子。
 
與其集中在少數的極端,不如把精力集中在66%的「中間人」,對他們作出更有意義的解讀。RECOUP指出,把退還按樽設施擺到策略位置,可增加中間派的參與度。這些地點可以是交通轉運站、銷售飲品店舖,和社區回收中心,理論上愈多愈好,但愈多代表成本愈高,會消減效益。因此,考慮按樽設施的佈局時,不妨從實質的「地理距離」轉向「心理距離」。簡單說,如果消費者確切知道港鐵出入口、屋苑屋邨大堂、超市、商場、政府主要建築物都有回收設施的話,便更願意拿着空瓶子多走幾個街口,不必因為擔心迷失在城市的回收迷宮而隨手拋棄。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12月31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