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多廢膠 「絕膠」勿再歎慢板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自地球誕生以來,只有9%塑膠被回收。餘下的絕大部分呢?很抱歉,他們當中近8成遭棄置到大自然和堆填區,12%被燒掉。但更抱歉的是,報告裏的數字倘若放諸於近年的香港,竟然基本適用。
 
港塑料棄置新高 回收率卻新低
 
所謂適用,是指香港的塑膠回收率已跌至10.5%的低位,還未算上有待公布的2016年數據——應該更慘淡。至於沒被回收的廢膠,雖說沒被燒掉,但通統葬身堆填區和山川洋流,好不到那去。
 
這份名為《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的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環境學者蓋耶(Roland Geyer)領導撰寫,也是首份對全球塑膠產量進行的科學分析。研究指出,在1950年至2015之間,全球合共製造了83億公噸塑料。傳媒估量這海量的廢膠,相當於10億隻大象的重量,足以覆蓋約2,560個香港。按照現時趨勢,到2050年,我們身處的藍色星球將要盛載120億公噸的塑膠,一步步變身「塑膠星球」。
 
不少傳媒都報道了這則新聞,但對於如何跟塑膠「絕交」,卻鮮有提及。石油價格近年從高位回落,大大降低了塑料製品的成本,致其大行其道,充斥現代生活,大家想躲也躲不掉,「絕交」談何容易?然而,報告其實也有指點迷津,就怕你我「時運高」看不到。
 
膠樽包裝短命 強制回收或禁用
 
蓋耶把塑料產品分成7大類(即包裝材料、個人及單位消費品、紡織品、電子電器產品、交通工具、工業機械、房屋及建築),統計其生產至完成使用的「壽命」,也就是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結果發現,一半塑膠在4年或更短時間內淪為垃圾,當中主要包括膠樽和塑料包裝等產品。
 
這個不難理解。喝完一瓶膠樽水,可以只消幾分鐘;購物時拿個膠袋,拆下產品包裝便是一扔,它們都是短命產品所產生的垃圾。手機和電腦的使用壽命稍長,但也只是2至5年。至於建築及工業用的喉管,使用期動輒數十年,屬耐用品,造成的廢物壓力相對較低。
 
認真審視這些生命周期數據,可以釐清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即棄品,從而認清生命周期短促的商品如即棄膠樽、發泡膠餐具、膠袋,甚至網購包裝等,會造成極大的消耗量,也為環境和廢物管理帶來更大的挑戰,應採取進取的控制措施。對策可以是透過生產者責任法規強制回收,甚或禁用淘汰;另一手段,則是尋找替代品,或轉用可重複使用的(塑膠)材料。
 
以上研究,並非僅僅是關在象牙塔內的學術討論,而是活生生的挑戰,正在衝擊你我的生活。2015年塑料棄置量已突破80萬公噸的歷史高位時,敢問環保部門,怎能依舊歎慢板?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1月18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