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展不環保 香港減廢路難行

過去一周,香港發生了兩件環保大事:一、環保署公布影響全港千家萬戶的廢物收費修訂建議,二、香港舉行了一連四日的國際環保博覽,吸引數百參展商擺攤及上萬名專業買家到場。
 
前者重點在推動減廢,後者雖說是國際級的綠色盛事,卻被批評大造垃圾。
 
國際環保博覽由法定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已經有12年歷史,今年在號稱「世界頂級」的東涌的亞洲博覽館舉行。關注廢物議題的群組「結束一桶專棄」於10月29日展覽清場階段,巡查展場處理廢物及回收情況後,寫成《那個推了我入絕望深淵的環保展》的帖文,文章在臉書激起討論。
 
環保展傳單亂棄 有口無心
 
這既是環保展,但「場內嘅參展商,係未解決或緩解目前嘅問題,已經再額外製造另外一大堆同樣嚴峻嘅環境問題,我真係睇唔通諗唔透究竟呢個係咩玩法。」帖文寫道,「見微知著,呢堆參展商,包括政府部門,非牟利團體、協會、商界等等,大家講到自己有幾大理想幾高理念幾咁有心幾咁想解決世界嘅環保問題幾咁想打救世人都好,但當我見到你連個樽都唔識拿去回收,剩低的宣傳單張刊物唔拿走不特止仲就咁『pat』低係度,你講到你識飛都無用,唔好講話解決香港環境問題,你連自己個booth 嘅環境問題都未處理到。」
 
我問撰文者,「除了覺得口心不一,還有甚麼讓你看不過眼?」對方回覆,現場看到有環保社企也是有口無心,遺下一枱傳單,既不重用,也沒回收,「好失望」。外國的月亮也不見得特別圓,海外參展商攤位,大都用上即棄杯、膠樽水。「結束一桶專棄」反問,為何會場見不到飲/斟水機?怎麼只有少得可憐的回收桶?食肆為何大多使用即棄餐具?明明可以用QR code掃描機構簡介,代替印製實體宣傳品,卻要搬出黃頁電話簿般厚重的機構宣傳品?
 
「環保展」卸下「環保」的包裝,骨子裏是否只是掙生意、拼業績的「展覽」?帖文指向的,既是參展商,也是主辦單位和展覽場地。這讓我想到貿發局年前舉辦香港書展後棄置大批書籍的「盛況」。報載協助書展回收的環保業者透露,每年書展棄置的全新書籍和紙皮,超逾200噸,要動用至少60架垃圾車才能運走,狠批「唔係書展,係(大)嘥展。」真想問,每年「在全球舉辦超過320項貿易展覽及推廣活動、590項交流會或外訪團,以及接待約650個訪港貿易團」的貿發局,在推動減廢上有多熱心?而身為這次環保展協辦機構的環境局,又發揮怎樣推動減廢的「協助」功能?
 
展場環保指引 勸喻多於要求
 
貿發局回覆筆者稱,會場搭建工程都用上循環再用物料,展覽完畢後會留用。至於這次展期最後一天,也有多位學生大使到訪攤位提醒回收。
 
貿發局有向參展商發出環保指引,但性質上是勸喻多於要求,效果不言而喻。香港是個展覽之都,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亞洲博覽館這三大展館,每星期都有大小不一的展覽。活動一結束,往往扔掉沒用上幾天的桌椅架櫃等簇新資源。以舉辦國際環保博覽的亞博為例,2012至2016五年間,每年平均處理1,200噸垃圾,回收量則有210公噸。
 
展覽垃圾問題不容忽視,卻不易被公眾察覺,自然無法引起關注。近幾年,社會多了提倡綠色展覽的新創社企,期望推動減少展覽垃圾,奈何在各方不重視下,這些社企也蓬勃不起來。
 
回想過去一周的兩件環保大事,這邊廂環保部門口說減廢,那邊廂展場卻似活在平行時空般的荒謬。敢問,連環保展也環保不起來,香港這條坎坷的減廢路,該怎走下去?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1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