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劑「廿四味」篤爆廢膠回收出事

面對中國年底收緊進口24種回收品的政策(註),腦海中浮現出以下畫面:一碗勁度十足的廿四味。有環保園租客提起,她每個月都會北上代表公司跟客戶交流,最近一次上去,六成人不見了,不少人被補。原因是,廠房不符國家排污規定。
 
這劑涼茶,不只苦澀咁簡單。
 
不是說回收禁令年底才實施嗎?習大大四月主持的中央改革領導小組會議,決定中國不再做發展國家的垃圾桶。對這個決定,任誰都不敢怠慢,未等法令出台,上千計的環保督察走遍大江南北,凡有不符入口回收品執照的處理場,要不停產取締,要不自行休業整改,反正就是絕不手軟。
 
香港廢紙出口商近日風風火火鬧罷市,有業者在閉門會議上說,這源於內地有紙廠過不了環保的關,無法接貨, 全球出口中國的廢紙貿易幾近停擺,香港自難倖免,以致裝卸區堆起兩層樓高的紙陣。內地缺貨,加上人仔貶值,內地廢紙價已大幅加至每公噸3100元人民幣。這層層疊疊的紙磚,運得上內地就變成鈔票,長期積壓便見財化水,最糟是淪為垃圾。
 
這碗廿四味,業者甘苦自知。
 
說實在,香港的廢紙質量不是最好,估計還經得起年底回收政策的考驗,無奈是遇上內地急驚風式的「掃場」,受到短暫牽連。
 
如果這場廢紙風雲吸引到閣下眼球,我倒希望大家同樣關注近十年間香港廢塑膠的棄置量況。2009年,堆填區吸納了62萬噸膠;了2015年,急增至破紀錄的80萬公噸。把這80萬公噸廢膠打扎塞進貨櫃,可以是滿滿44,444個40呎櫃 (以一個裝載18噸塑料計)。當然,你我都沒看過這些廢塑料堆疊起來的壯觀景況,事關它們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深埋堆填區。
 
棄置的廢塑料愈多,換過角度看,反映回收不濟。數字會說話,香港2010年廢塑料回收率有69%,之後的線圖箭嘴插水式慘跌,到2015年只剩10.5%。2016、2017的數據又將如何?相信只會繼續探底,沒有樂觀的前景。
 
香港廢塑料回收、棄置一覽
20170911news
 
這讓我想起溫水煮蛙的比喻:一下子爆出有視覺效果的廢紙風暴,傳媒、政府就緊張地跳起來,有反應,大家覺得是一會事。至於廢塑膠每況愈下的嚴峻「災情」,卻有意無意的視而不見;或者,早已麻木。
 
再視而不見,理應感受到政府其實花了不少公帑、不少時間推動回收。這樣看來,我們的回收率總該有點表現。然而,以宣傳最多的膠樽 (PET) 回收率為例,2015年回收率跌破雙位數字,表現不濟,同時扔掉接近20億個即棄膠樽。這樣的減廢成績單,又証明了甚麼?
 
PET 膠樽回收率
 
20170911news_2
 
明白石油價格下跌、中國近年收緊環保要求,拖低廢膠回收價,也直接影響回收率,但這不該是政府開脫的藉口。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環保利劍下的香港回收出路」分享會上,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出,政府長年對本地廢物回收狀況,採取不干預的態度,讓產業自生自滅,才是問題癥結。
 
把回收品交由市場主道,單靠市場機制運作而欠缺政策帶領下,在經濟向好時絕無問題,但遇上經濟回落,回收價格下滑,很多人 — 包括回收商– 便會作出理性決定:放棄回收。這也說明了近年塑料回收率大幅下跌的原因。無論從堆填區承受力,或者可持續使用資源的角度評價,市場作用明顯失靈。
 
2013年,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考察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減廢經驗,同行的還有環境局官員。此行的重要觀察,是過往低廉的堆填區收費,讓堆填區成為垃圾的主要歸宿,並且無助回收。歐盟其後痛定思痛,向成員國實施堆填稅和堆填區棄置垃圾禁令等多項措施,才扭轉形勢。
 
以英國為例,透過逐年遞增的堆填稅,促使堆填區接收的垃圾比率,由1996年的86%,大減至2014年的23%,成效顯著。在此稍作說明,英國現在每公噸的堆填稅達86.1英鎊,即接近900港元。就是說,在棄置廢物時,大家都會摸摸荷包,衡量該掏腰包,還是做好減廢及回收省點錢。
 
這讓我想起分享會的答問環節,回收商葉文琪 (Harold)在台下勞氣得很,直指絕大部分商家一聽到上門收回收品,還要支付服務費,便耍手擰頭,寧願扔到堆填區,沒有付費回收的責任。事實是,把垃圾棄置到堆填區,除了建築垃圾每噸盛惠200港元,其餘一律免費。在這情況下,試問哪有經濟誘因要付鈔進行回收?
 
此地應否倡議英國般的堆填稅政策,不是本文重點,反而想說的是,英國政府並沒有把處理中下價回收品的責任,全拋給市場,而是利用財政措施 (堆填稅、廢物收費)或生產者責任、堆填區禁令等政策,等於為回收品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造就業者發揮積極的市場作用。類似的財政和減廢政策,不僅僅在英國出現、在歐盟發生,在亞洲的首爾、台北等地,同樣有效。
 
以上原則,在香港同樣適用,可惜相關法規遲遲未見出台,削弱了驅動業界進場的誘因。
 
同樣重要的是,回收產業涉及收集、運輸、儲存、分類、再造等工序,任何一環出現阻滯,整條物流通路都可以斷裂。舉例說,回收基金預留兩千萬元資助業界購買塑料拉粒機等設備,提升處理質量,以符合內地進口要求,這是正確的決定。然而,若果無法確保前線有足夠的廢膠供應量,空有拉粒機也沒用。可惜,環保部門一直輕視全港幾百間街角回收店長年發揮的回收網絡作用。
 
這背後,同樣是因為政府未有轉念,認清處理中下價回收物,政府責無旁貸。也因為這樣,才會屢屢推出救火隊式的補救措施,而非全盤計劃。容我清楚說明,這並不表示政府要真金白銀送錢到回收商口袋,而是採納英國等地的經驗,為中下價回收品創造價值的平台,自足以吸引業者加入。
 
有即時對應內地收緊回收品的良方妙藥嗎?我會說沒有。
 
又其實,不是沒有,只是我們錯失時機。
 
2013年中國實施「綠籬行動」,嚴格要求提高廢塑膠等回收品的進口規定,膠樽一定要破碎才能進口,為一向只把膠樽壓扁打扎出口的回收商,帶來沉痛教訓。綠籬行動等同向香港的回收業高高舉起第一張黃牌,並且有一個明確信息:未來,中國只會愈加收緊回收限制。香港回收業要生存,產業務須升級。
 
香港政府明知光靠市場,產業難以升級,但四年過去,仍然沒有轉念,認清有關處理中下價回收品,政府其實需要承擔更大責任。隨著今年初內地推出更辣的「綠籬2.0」版「國門利劍」行動,還有七月宣告年底收緊洋垃圾入口,無疑是向香港發出第二面黃牌。
 
問題是,兩黃一紅下,回收商未必要離場,因為大不了是暫且退出廢塑料行列,轉做廢金屬和廢紙等有價的市場。到時輸的,恐怕是堆填區,還有星星局長2022年許下減廢四成的承諾。
 
還是那一句,對所謂不干預回收產業的想法,倘若政府不轉念,廢塑料業只會病厭厭,多喝幾碗廿四味也沒用,或者多準備幾劑驚風散,更好。
 
註:俗稱「廿四味」的24種禁止入口中國廢料,於2017年底前實施。這些廢料,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4類共24種廢料。詳見 https://members.wto.org/crnattachments/2017/TBT/CHN/17_3218_00_x.pdf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9月3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