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政府誠意 內地環保出路

廣東清遠數以萬計的市民周前上街,抗議政府在飛來峽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事件引發持續的警民衝突,愈演愈烈。

 

在催淚彈、胡椒噴霧、驅捕、罷課罷市之後,當地政府宣布取消項目,並表示「決定是考慮民眾的反對意見後,認為民眾是出於對清遠的關懷同愛護,並指中共清遠市委、市政府尊重科學、尊重民意,及重視環保。」

 

「鄰避式」抗爭淪零和遊戲

 

類似「鄰避」式(NIMBY,Not In My Back Yard)的環保抗議衝突,在內地三不五時便會爆發,分別只是地點不同而已。而反對興建焚化爐,只不過是較突出的一環,其他如PX(化學原料對二甲苯的英文簡稱)、污水處理廠,同樣是惹火的熱點。挑通眼眉者,可以歸納出一套公式,那就是「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

 

而經驗告訴大家,這種激烈的官民對抗,往往是場零和遊戲,既無法有效解決紛爭,也解決不了垃圾問題。

 

習近平在2012年黨十八大工作會議上提出指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如果習總說了算,怎麼地方政府在抗爭爆發前,不做好「尊重科學、尊重民意,及重視環保」的工作,反而在事後才說尊重,並且一而再的掉進「一建就鬧、一鬧就停」的惡性循環?

 

民眾自發減廢 挺弱勢「反焚」

 

內地的政治語境,有時就是這麼荒謬,要反過來詮釋才能讀懂。所謂的「三個尊重」,說穿了,無疑是毫不尊重,或者不予重視。

 

不尊重的背後,有實際(金錢)利益的牽絆,但更關鍵的卻是權力的傲慢。我想起前兩年參與內地環保抗爭事件研究的經歷,當中發現不少匪夷所思的情況:舉如當局會以「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只容許項目在特定地理範圍內的持分者提出意見,其他人無容置喙;又或者把環評報告放到山長水遠之地,增加受影響戶查閱的難度。更甚者,有持份者跑到相關部門查詢環評內容竟遇上「空城計」,無論去了哪個部門,哪個部門的人都不在、甚至不願對話,直至持份者在微博進行「現場直播」施壓,才有官員出面接待的閃縮窘況。

 

在香港,大家都可以查閱環評報告,也可以提出意見,但在內地是另一種遊戲規則:門禁便很深,透明度也低。套句內地民間社會的說法,「政府資訊不公開的話,公眾就不可能有理性參與」。

 

2009年是中國垃圾圍城危機的爆發年,廣州、深圳、江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先後發生反焚抗爭。

 

不過,危中有機,廣州番禺的反焚居民團體,走出「不在我家後院」的自利局限,雖然成功終止興建焚化爐,但沒有鳴金收兵。抗爭者醒覺到把焚化爐搬到別家後院,同樣不公不義,於是支援鄰近較弱勢的社區繼續反焚,同時積極推動在地的源頭減廢和垃圾分類,顯示誠意,與政府共同面對垃圾圍城困局,因而贏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由下而上努力 一個巴掌打不響

 

這種由下而上、由私利到公益的運動模式,試着打破過住零和遊戲的格局,很值得記錄。至少到了今日,廣州人對於「垃圾不落地,分類我參與」的口號,不再陌生。美中不足的是,光靠民間力量,無法讓這場運動繼續發酵,成為全國的典範。

 

一個巴掌打不響,要尊重環保、尊重科學和尊重人民,除了由下而上的努力,還須政府拿出誠意,才能事半功倍。奈何這說法只是個美好願望,當下仍未見到半絲曙光。大家反而可以預見,不久將來報紙上的中國版,又會出現某地環保抗爭、停建爭議項目的「舊聞」。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5月20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