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上演的膠樽實驗

來做個實驗:原本分別盛載荳漿、奶茶和果汁的膠樽,喝完後刻意不清潔,然後每日記錄瓶子的內裏乾坤,為期一個月。在未說結果前,閣下腦海或許已湧出令人作嘔的畫面。

 

與其研究哪個瓶子最「難頂」,我會指出這些沒清洗的廢膠樽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臭,非常臭。類似經驗,我二十多前便遇過,深刻印象至今仍難以磨滅。

 

那時候,我還是環保記者。有次接到投訴,指新界坪輋郊野有蟲患,而且傳來陣陣惡臭。這樣的新聞不難追查,只要敢/願張大鼻孔,耐着臭味追溯就行。就這樣,我一直找,直至碰上一道鐵皮圍欄。圍欄內是廢料回收場,從高位看有堆疊起兩三層樓高的立體方塊,在綠悠悠的大背景前,砌出一座小山似的屏風。我走近間隙處窺探方塊近貌,看到一磚磚打紮好的膠樽,差不多都是汽水和果汁的容器,還依附了許多蚊蟲,應該就是問題的源頭了。

 

這些廢膠樽明顯並非來自香港,而是北美。因為瓶身印着的來源地,分別寫着美國或加拿大生產的英文字句。

 

可以想像,遠在彼邦的家家戶戶,把喝完的膠瓶子扔到回收箱,經打紮後一櫃櫃的送上貨櫃船,千里迢迢來到一個名字甚香的自由港。長達一兩個月的船程,足以令任何一個果汁或汽水瓶子,變成製造惡臭的小小「發酵工廠」。至於我眼前卻堆起數以十萬計膠樽,它們組成數不清的小小「發酵工廠」,污染規模可想而知。

 

那些貨櫃的目的地不是香港,而是中國大陸,只不過是進不了內地關口而滯留香港。

 

跟朋友聊起以上經歷,最常聽到的即時反應,是「洋垃圾」、「美國人最唔環保」云云。我有時會問,香港每日回收的膠樽,會比美國、加拿大的乾淨嗎?當大家把喝剩的荳漿瓶子、奶茶膠樽、果汁等的容器放進回收箱,心安理得以為盡了減廢本分時,可曾想過那枝「有料」容器會穿州過省到內地某個窮鄉小縣,最後還不是一樣的臭?

 

況且,喝剩的容器足以玷污其他乾淨瓶子,成為一鍋粥裏的老鼠屎。遇到被污染的回收物,有的回收商會撒手不管乾脆丟掉,令回收努力前功盡廢。即使有良心的回收商願意沖洗膠樽,但也會拉低回收價值,令本來不容易生存的行業更見經營困難。

 

這兩年環保部門和綠色組織倡議乾淨回收,正是提醒大家的綠色公民責任:把飲料喝完再回收,可以的話,盡量先沖沖水,再放到回收箱;這肯定是在家裏、辦公室的舉手之勞。

 

當然,能少用即棄容器,便更治本了。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4月21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