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東江水緊箍咒 未渴掘井

水資源議題,近日再度掀起討論。最直接的一道命題是:當海水化淡的成本跟東江水一樣價錢、甚至更便宜,那香港市民、政黨都會問「為甚麼仍要輸入7至8成的東江水?」

 

現實是,東江水按年加費,這個成本上的「黃金交叉」,最快在7年內發生,而這個時限,正好在下任特首任期末發生,無法迴避。

 

東江水減 海水化淡要綢繆

 

即使要繼續倚仗北方供水,也該居安思危。因為東江水總流量持續減少,沿江廣州、深圳、東莞等主要城市,給水配額早已供不應求,出現爭水情況;加上全球氣候變幻莫測,誰敢保證今日長開長有的東江水,明日照常水長流?

 

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並非缺水才臨渴掘井,而是要未雨綢繆。以海水化淡廠為例,真箇要加碼增加供應的話,從覓地、規劃到建廠,動輒10年或以上,若是等缺水再算,實在遠水救不了近火。

 

下屆特首,要有預視至少10年社會挑戰的能耐,並檢視當下政策,為未來需要早作部署。10年後的水危機已經浮現,那特區政府現在的水資源政策又算怎樣?用4個字總結,我會說–紈絝子弟。這個詞多指二世祖富二代,過着「洗腳唔抹腳」的揮霍生活。

 

套諸現實,政府一方面以百年一遇缺水時的用水需求,來釐定東江所需用量;又因阿爺供水源源不絕,以致另一邊廂香港無論是人均耗水量、廁所水用量,還有喉管滲漏比率,都高於許多城市。對於這樣毫不節制的揮霍資源,相關部門似乎無動於衷。

 

要抹乾這隻浪費食水的香港腳,可要多準備幾條浴巾。水務署在2008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口頭上銳意推動節水,但這些年來,人均用水量不跌反升,從2007年的127公升,跳升至2014年132公升。若果跟國際人均用水110公升比較,高出兩成。

 

遏浪費用水 檢視公平分配

 

省下這兩成用水,再改善現時的水管滲漏、善用再造水和落實海水化淡加上改革水費制度,幾管齊下,本地供水的比例,絕對可以從目前平均25%的水平,大幅增加。

 

強調能源、食水自給自主的「城市生態安全」(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近年在國際間受到廣泛討論。明明我們有能力,減少對區域用水造成的負擔,降低一旦氣候變化帶來的水危機,還有東江水加價的挑戰,為甚麼不做好本份,認真檢視食水的公平分配?

 

說穿了,看似源源不絕的東江水,其實也是節水的阻力,因為目前的買水安排並非按實際用量支付,即使省下食水,香港仍要支付全額的買水費用。偏偏政府又沒有政治能量,爭取調高水費,尤其減少對工商業的傾斜補貼。明顯地,若不打破東江水比例的緊箍咒,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只會淪為空談。

 

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8日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