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退宿 回收分類實習課

大學退宿潮湧至,學生形容為環保「海嘯」,意味大堆大堆未過期的食物、還有用得着的水樽、衣物、文具等,潮湧般充塞垃圾房。垃圾桶,怎麼會成為資源的歸宿?

前幾天到大學做垃圾審計,所謂審計,就是逐包打開校園的垃圾袋,把可回收的紙張、塑料、鋁罐、玻璃、電子廢物等通通來個盤點、分類、秤重,從中計量回收成效和減廢空間。

不做好分類 浪費可回收廢物

10來個人花了6個小時,撿出的包括幾袋半滿的絲苗白米、幾包未過期的韓國素飯、整箱飲品、和大半枝伏特加酒等。參與的同學蔡頭在臉書寫道,「想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莫過於翻翻他的垃圾袋。廢紙筆記一大堆?可能是個為學分埋頭苦幹的學生。每個飯盒都剩一半?或者是個節食中的女生。日常生活,少不免會有垃圾,垃圾袋滿了,打個結,好像垃圾也就沒有了……」

大家都清楚,把垃圾袋打個結,只不過是眼不見、為乾淨,事情並未就此了結。沒做好分類回收,特別是把廚餘混進可回收的紙張和金屬,就如同投入了一粒老鼠屎,把整袋的回收物污染掉,實際上是眼不見,也不乾淨。

我們還從垃圾袋中,掏出一個又一個可重用水樽,顯然是簇新的學生贈品。想問,幼稚園老師不是從小教育孩子養成自備水樽和手帕的好習慣嗎?是我們的環保教育敵不過浪費文化與消費主義,抑或是課室所學與實際生活脫節?這些都值得深思。

收集廢棄物資 留給有需要者

說穿了,我們面對的環境挑戰,明明就是大人們種下的惡果,請別把執撿爛攤子的重擔,讓渡下一代。廢物挑戰如是、全球氣候變化也如是。

欣慰見到,近幾年有大學生發起退宿回收行動,鼓勵同學收集衣架、廚具、被單、文具、書本等物資,留給後來者,或者送給社區有需要的人。以中文大學為例,今年便有6間書院共13幢宿舍響應。同學引述工友表示,現在雖然只有三分之一同學退宿,但收到的物資已多得塞滿儲存倉,很難想像到了退宿死綫時,「會有幾多座小山」。

物質富裕如香港,每次大學退宿,都可以成為實實在在的環保教育教案,不妨多請同學實地參與回收分類,切身體驗。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6年5月26日 經濟日報GREE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