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不見了

家中的廚房會消失嗎?瑞銀分析師說:大有可能。
 
說穿了,廚房不會無緣無故人間蒸發,卻會被外賣餐飲逐步吞蝕。瑞銀以《廚房已死?》(Is the Kitchen Dead?)為題發表報告,預測到二〇三〇年,全球外賣市場將膨脹至三千六百五十億美元,較現時增長十倍;那時候,人們只需在手機上按幾個鍵,便可以品嘗大部分媽媽都會做的家常菜,吃膩了,還可以召喚意大利媽媽、印度媽媽、日韓媽媽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
 
中央廚房、機械人送餐及AI等技術的整合和發展,是外賣業進一步壓低成本的關鍵。然而,當消費新世代被又快又新鮮的「外賣媽媽」寵壞,家裏真正的媽媽卻愈見得招架乏力,甚至可能要把廚房領域拱手相讓。再說,城市人的工時愈來愈長,住的地方卻愈蓋愈「納米」,即使下班後尚有心力做飯,蝸居也未必有足夠空間開炊。
 
外賣革命已經殺到埋身。傳媒報道,台灣外賣一族人口有五百八十七萬,佔全島人口四分之一;中國內地的比例可能更高,二〇一六年民調指,超過六成受訪者每周至少吃三頓外賣。廚房沒了,吃外賣時難免衍生「有家歸不得」的遺憾。日本便有「用餐難民」的叫法,指上班族忙於工作,要靠外賣「維生」。
 
投資銀行說廚房滅亡,對我而言,只不過繞個圈推銷外賣經濟。一個在十餘年間增長十倍的行業(或說每年有20%複合增長),無疑十分吸引。然而,我們總不能事事只向錢看。在外賣文化甚盛的中國大陸,便出現《外賣,正在毁滅我們的下一代》這類帖文,彷彿聲聲吶喊,質疑外賣文化遺下的超量即棄餐具,導致垃圾圍城、非法棄置、污染生態……
 

塑膠餐具每日平均棄置量(公噸)
塑膠餐具每日平均棄置量(公噸)

即棄塑膠杯盤碗碟刀叉飲管是否足以毀天滅地,我不敢說,但可以提供一個數據:本港堆填區每年接收的餐具歸類短命膠,估量達一百億件。
 
環保署自二〇一五年起記錄塑膠即棄餐具的棄置量,截至二〇一八年,幾年間增加29%,當中以家居為主要增長點,與外賣不無關係。多送了外賣,膠袋也會相應增加。環保署資料顯示,二〇一五年餐飲業棄掉的膠袋超過三億個,這個數字到二〇一八年更大幅飛升54%至4.81億個。
 
只要翻查Foodpanda、Deliveroo、Uber Eats等國際外賣集團進軍香港的年份,便可看出這個趨勢的端倪。
 
國際間近年刮起禁用即棄餐具的風潮,香港政府也開展相關的顧問研究。然而,一場武漢肺炎巨浪突然淹來,嚇得人人自危,堂食大減,外賣明顯增加,恐怕又會大大推高相關廢物的製造和棄置量。
 
我難忘爸媽的手藝,不希望廚房消失,更不忍外賣文化下毀掉生態。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20年3月5日《明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