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聯合立場書 《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

(2018年10月31日新聞稿 ) 綠惜地球、綠領行動、綠色力量、長春社、環保觸覺、香港地球之友及綠色和平歡迎環境局於今日(10月31日) 宣佈提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自2005年政府推出「都巿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並建議於2007年向立法會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下稱垃圾徵費)的條例草案,經過反覆諮詢公眾及其他持份者,拖延14年政府終於宣佈將垃圾徵費草稿提交立法會審議。
 
香港每天都有超過10,450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埋入堆填區,當中有不少是可避免、可減少、可重用和可回收,嚴重濫用即將爆滿的堆填區,浪費公帑及有用資源,垃圾徵費是推動減廢、回收的關鍵政策,是本港刻不容緩急待解決的環保危機。在垃圾徵費上,香港相比鄰近地區如台北、南韓、東京和新加坡等已經落後至少十年,香港各個環保團體期望立法會議員儘快審議及通過法例,積極追上毗鄰成功實施垃圾徵費地區,以扭轉香港城市固體廢物的窘局。
 
外展隊助市民適應安排
政府在全港組織外展隊,並提供專責訓練,即場指導及協助政策宣傳提昇公民減廢意識,環保團體認為此舉在法例準備期及法例實行初期尤其重要,亦是垃圾徵費不可或決的部分。政府編配240人外展隊,規模雖未如環保團體當初建議,但作為開始環保團體期望政府未來應不斷檢討監察人手,確保有足夠的前線人員進行外展、教育、執法、協調和檢討等工作,以對應法例實施前期的過渡需要及持續跟進減廢工作。
 
「專款專用」釋疑慮
環保團體十分認同政府主動提出加設「專款專用」的機制,在香港城市固體廢物處理上是一個敢為和公平的新方向,能擺脫市民一直感覺垃圾徵費就是向市民「打荷包」的錯誤信息。環保團體樂見政府先投放3至4億加強減廢和回收工作,在垃圾徵費同時推動回收物料數量增加。環保團體期望政府能夠將垃圾徵費所得的收入 全數用於減廢、公眾教育、支援前線清潔工作人員及回收再造行業。
 
中央收膠助回收
香港廢塑膠棄置量大,回收率一直偏低,加上內地現正收緊進口塑料規定,令情況雪上加霜。環保團體歡迎政府推行「中央收膠」先導計劃,為公私營住宅、學校、公營機構等收集棄置塑膠作進一步處理。這個計劃不但可以補遺現有回收系統的不足,亦為推行垃圾徵費踏出重要一步。
 
精明減廢慳荷包
更重要的是垃圾徵費可改變市民(甚至商界)的購買、減廢及分類回收習慣。近日傳媒報道一則一家三口的家庭如何簡單做好回收、源頭減廢及培養良好購物習慣,就可達至減少廢物棄置,並「慳到荷包」的真實事例。這個家庭簡單分開紙、鉛罐、膠樽作回收,以及不購買不必要的產品,一天約產生8公升垃圾,假設未來垃圾徵費實施後,他們購買10公升(=1.1元)專用袋丟棄每天的垃圾,每月大約需要繳付33元垃圾費;倘若他們壓縮垃圾並用盡垃圾袋容量,她甚至每天只需丟一個5公升專用袋(=0.6元),費用可大幅下降至每月18元。以現時他們一星期回收約40公升物料推算,如果這個家庭將回收物丟棄的話,他們每月便要額外多付17.6元(以每月額外丟8個20公升垃圾袋每個$2.2計算)。由實際例子可見,一般家庭都可以簡單地做到回收,省去不必要的垃圾,減少付費。
 
審議法案 盡早落實
垃圾徵費在歐洲國家(如:奧地利,德國及西班牙等)已經十分普遍,部份亞洲地區及國家(如:台灣,南韓) 亦有帶來有目共睹的減廢成效;甚至一河之隔的深圳市城管局亦起草生活垃圾分類條例,並列入今年人大立法的重點,未來還將全面推行樓層撤桶,實行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環保團體期望立法會議員儘快審議廢物徵費草稿及通過法例,並與政府共同積極推動垃圾徵費,同時於立法後繼續檢討細節,改善執行方案,以符合香港作為先進國際大都會的形象,切勿落後鄰近與香港競爭的城市的水平。
 
環保團體一致贊成及認為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整個廢物管理及源頭減費的重中之重,並深信立法後固體廢物減少對社會以至環境起正面作用,亦希望市民理解垃圾徵費是為本港減廢這個切身而迫切的問題行前一大步,同共向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減少四成的目標進發。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稱:「垃圾收費政策已拖了14年,社會亦早有共識,政策能推動本港環保產業,回收工業,及改變港人消耗型生活能起極大作用。 以往我們試驗計劃,已經能減少24%垃圾,增加87%回收量,反映香港需要有經濟誘因,實行污染者自付,推動源頭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