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淨灘日「膠樽品牌調查」(第13場香港品牌調查)


 
(2018年9月14日新聞稿) 全球每秒鐘平均賣出2萬個膠樽飲料,但回收很少,棄置更多,當中不少流入大海及郊野,破壞環境。綠惜地球趁「國際淨灘日」前夕,在西貢小棕林進行飲品膠樽品牌調查,收集哪些飲品生產商的膠樽垃圾最多,進而推動企業承擔應有的減廢責任。
 
全球的海洋垃圾,預計到2050年的重量,較海洋魚類還要重。
 
綠惜地球在小棕林清出438個飲品膠樽,並砌出一條「多膠魚」,寓意人類再不行動走塑,日後恐怕魚膠難分。
 
這438個膠樽中,繁體,簡體及其他品牌各佔111個(25.3%),231個(52.7%)及36個(8.2%),其餘無法識別的有60個(13.7%)。
 
綠惜地球指出,根據2017年全球淨灘統計,廢膠樽排第二高。按調查機構Statista指出,2016年,人類每分鐘消耗約100萬個膠樽(或全年4,850億個),預計2021年時,消耗量會增加兩成至5833億個。
 
這許多膠樽流入自然,造成極大經濟損失。聯合國今年表示,「僅亞太地區,塑料垃圾就導致旅遊業、漁業和航運業每年損失13億美元……並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至少達到130億美元。」
 
每年九月第三個星期六為「國際淨灘日」,香港亦有響應。海洋塑膠垃圾日益嚴重,淨灘行動固然值得支持,但治本計,除要求消費者有公德心勿亂扔垃圾,還應促請飲品等塑料包裝生產商承擔減廢責任。
 
支援: 實習同學楊煦怡 (Jacqueline Yeung Hui 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