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低端塑膠貿易 遏止全球「亂竄」


規管全球危險品貿易的《巴塞爾公約》(下稱《公約》),其工作小組周四(9月6日)在獲廣泛支持下,要求把日趨嚴峻的低端塑膠貿易納入管制。有關結果將提交明年中的締約國大會決議,一旦通過,代表全球廢塑料貿易要重新洗牌,發達國家未必可再向發展中地區輸出廢塑料。
 
這次工作會議,源自一年前中國宣告限制「洋垃圾」的入口禁令,禁令威力至今未減,殺傷力更像倒下的骨牌陣般,席捲全球。以最新「受害者」台灣為例,大陸閉門不納的「洋垃圾」,很多都轉往福爾摩莎(台灣的代稱)去塞。僅僅是今年頭7個月,全球80多個為找出口地抓狂的國家,已經把超過100萬噸、約4萬櫃的廢膠和廢紙運到台灣。
 
入口回收物 為出口國擦屁股?
 
廢膠和廢紙雖說是回收品,但如果分類欠佳、雜質太多,甚至遭到污染,便是低端廢品,即使提取了當中有用的資源,難免遺留大量垃圾,換言之,入口回收物也是為出口國擦屁股,堪稱「一啖沙糖一啖屎」。
 
與此同時,供過於求等因素導致島內回收市場幾近崩潰,回收價慘跌,受害至深的自然是基層拾荒者。這慘痛經驗,我們似曾相識。
 
自中國年初向「洋垃圾」關上大門後,發達國家便急着尋找入口地,但如果幅員大如中國都受不了?發達國家海量的低端垃圾,試問面積較細的東南亞國家?起初,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為這是肥肉,紛紛加入接收,但最後都像骨牌般一一倒下。
 
在以上背景下的,《公約》過去數天舉行工作小組會議,其間討論了由挪威提出的提案,修訂重點是:把塑料廢物納入管制。這句很重要,需要再講一次——把塑料廢物納入管制,最終獲中國、印尼、馬來西亞、馬爾代夫、南非、肯雅、瑞士、薩爾瓦多等多個國家支持。
 
有權知輸入貨物 也有權拒收
 
倘若明年5月締約國大會通過提案,意謂公約締約國之間不能像過往般隨意進出口所有類別的廢塑料,並受到「事先知情同意程序」(Prior Informed Consent Procedure)的制約。有關措施如同打破塑膠垃圾「無害假設」的一貫說法,而中國去年的廢塑膠入口禁令,就是例子。
 
至於「事先知情同意程序」,是要讓入口地有權知悉確實的輸入貨物,也有權拒絕貨物進口。目前,全球和跨境的廢物轉移,往往打着自由貿易的旗號,藏污納垢,入口地往往在貨物入境後才發現出問題,卻為時已晚。以泰國為例,今年已在港口截緝3萬箱塑料廢料,並被迫實施緊急進口禁令,成為垃圾貿易的受害者。
 
挪威提案,其實循着規管電子廢物的思路而來。過去,大家認為電子垃圾只是平常的回收貿易,忽視了披着回收美名底下的污染問題,《公約》則撥亂反正,明訂哪類電子廢物須嚴加管控,既不得向發展中地區輸出,也落實「事先知情同意程序」要求,制約了電子垃圾的遺禍。而香港最近落實的電子及電器產品生產者責任法規,同樣履行以上原則。
 
美國漠視環保 成修例攔路虎
 
這次提案的重要性,是試着為失控的低端廢塑膠貿易戴上緊箍咒,迫使各發達國家做好廢物管理,進一步推動國際社會的環境治理,遏止低端塑膠在國與國之間亂竄,尤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垃圾。同時,修訂亦可能顛覆全球的廢塑料生意運作,影響深遠,政府及回收行業務須關注討論結果和具體內容。
 
至於美國這個人均塑料垃圾製造量最高的國家,一直拒絕簽署《公約》,漠視應有的環保責任,而在這次修訂案中,該國回收行業協會組成游說團赴會,成為是否成功修例的其中一隻攔路虎。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9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