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的走塑故事


潮流興「走塑」,原來我家樓下的糖水小店,一早就走在時代尖端。
 
幾年前某次幫襯,看到收銀機上有「自備碗」的按鍵,於是八卦探問究竟。老闆Wylie說,但凡自備外賣餐具,「都會大碗啲」。係,真係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自備碗」旁,還有個「餐具」掣,在顧客「走塑」時按下。這家店開業剛好十周年,打從一開始,便鼓勵街坊外賣盡量拒用即棄餐具;動機不完全為減省開支,更在意減廢。Wylie說,其實只要一句「要唔要餐具」的溫馨提示,很多客人都會響應走餐具;問的持之以恆,不少熟客後來乾脆在落單時主動提出。
 
我留意到大部分連鎖麵包店的店員,都在顧客主動拒絕膠袋後,說句「多謝支持環保」。可是這種事後姿態作用有限,反而事前溫馨提醒「支持環保,是否不用膠袋?」更能發揮「停一停、諗一諗」的效果,部分顧客甚至會因為「不好意思」而回心轉意。Wylie的小店就是最佳示範。
 
小小甜品店也有有心客人,知道老闆真心減廢,主動送上家中「儲埋儲埋」的未用即棄餐具,或蘿蔔糕托盤等。Wylie會清潔乾淨自用,或者挑戰「靚仔」容器,free給顧客;也有透過網上點餐平台叫外賣的街坊,因為所用的應用程式沒有「走餐具」選項,特意在落單後致電小店報上外賣編號,提醒不要餐具。
 
然而,多幾個有心人,也難敵即棄餐具的氾濫。根據環保署數據,2016年我城每日平均扔掉154公噸塑膠即棄餐具,以每份裝有膠刀叉匙的餐具重18.3克計算,一年往堆填區塞下九十一億二千五百萬件膠刀叉匙等短命膠。Wylie問:「可以解決嗎?」
 
我坦言:「好難,事關石油價格太便宜」。簡單說,就是即棄餐具遠較清洗省事、成本低。還有的是,身在香港,「被迫」外賣者眾──這怎麼說呢?
 
一般飲食習慣,可以分為自煮、外食和叫外賣幾個途徑。但很多打工仔為三餐溫飽,加班已是常態,下班未必有力有時間做飯;如果住的蝸居,連在廚房轉個身都有困難,煮食的意欲更是疲弱。而近年興起的外賣點餐應用程式漸趨成熟,也是刺激外賣的助燃劑。
 
但話分兩頭,客觀環境不理想,不代表大家只能蹺埋雙手。最近,綠惜地球推動外賣點餐平台增設「走塑」的選項,讓消費者有拒絕即棄餐具的權利。結果獲Foodpanda、Honestbee等業者積極回應。前者推出相關選項一個月,有兩成顧客響應「走餐具」;後者更成為集團亞洲分店的領頭羊,帶頭增設拒用即棄餐具的選項,在在證明:事在人為。
 
最後想說,我家樓下的糖水小店叫「甜品森林」,有機會到美孚六期,不妨幫襯。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4月19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