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個十年的報紙垃圾?


圖片來源:明周
 
如果問,過去十年間垃圾桶內的最大變化,我會說:少了報紙,特別是收費報紙。
 
這個發現,好像無啥特別。事關在人人手執一機的年代,新聞資訊再不必刻印在紙本上。試過在大學新聞系課堂上問:「還有誰買報紙?」結果沒人舉手。說真的,我也很久沒買了。
 
做過紙媒記者,對於無人買報紙,還是心有戚戚然。當年在《蘋果》做記者那年代,是香港紙媒的「好日子」。1999年3月19日,《蘋果》創下單日五十三萬七千份的最高銷量,是創刊至今最「輝煌」一頁──問題是,「輝煌」兩字為何要加引號?事關當日報界爆發減價戰,《東方》推出的《太陽報》以2元的低價殺入市場,部分傳媒唯有以減價及加印催谷銷量,《蘋果》為了迎戰,更乘勢加印二十萬紙。燒錢谷高了銷情,即是樹木之災。然而,虛火過後,很多收費報紙都落得七癆八傷。
 
時移世易,《蘋果》2017年下半年每日平均銷量,已拾級而下跌至十二萬份的水平,其他紙媒也不好過。2016年,曾掀減價戰的《太陽報》和老牌報章《新報》正式退下火線。
 
向回收界前輩劉耀成請教,他說過往高峰期,香港每個月回收的報紙雜誌書刊,動輒5萬噸,現在回落一半至約2.5萬噸。單計報紙的話,他估計可能不足1萬噸。
 
環保署有報刊的棄置數據,若與劉耀成的回收數字做個拼湊,能更具體地呈現紙媒的興衰變化。2007年,掉到堆填區的報刊約有27萬噸,而這條數據線,幾乎隨着年月一路往下沉。到了2016年,棄置量只餘14萬噸,差不多大減一半(48%)。當中最大減幅來自家居,反映購買實體報紙的普羅消費者買少見少。
 
隨着免費報紙於2002年進軍市場,我城又多了「免費垃圾」。監察出版品銷量的「出版銷數公証會」(ABC)指出,2012年香港每日有三百萬份免費報紙,連同收費報章,市面每日的報紙多達四百五十萬份,平均每三個市民,就有兩個擁有報紙。
 
這高擁有量背後,又與《壹傳媒》扯上關係。2011年,該集團推出免費報紙《爽報》,並且每日發行一百萬份。在免費報比併發行量的大戰下,促成報刊棄置量在2012年──唯一一年──止跌回升。而這場斬樹式媒體博弈,亦在《爽報》2013年停刊下落幕。
 
至於近年廣告量見頂回落,不少免費報紙終究捱不過,連帶拖低這類報章的總發行量至約二百萬份的水平。
 
廢報紙的棄置量持續回落,對減少資源耗用自是好消息。但別忘了,2016年仍有14萬噸報刊葬身堆填區,這可是二百三十九萬棵樹換來的呢!
 
都說觀照垃圾桶,如觀照社會變遷。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8年2月26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