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風波未決 乾淨回收禁「淋水」

前陣子還沸沸揚揚的廢紙危機,在3天停收行動結束後,表面回歸平靜。然而,我會說這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香港廢紙回收業若不趁機提升質量,包括對應行業系統性「淋水」的敗壞情況,恐怕下一浪環保風暴來襲時,再難安度。
 
內地收緊門檻 港須提升質量
 
環境局官員9月29日到訪中國環保部,後者表示:「2017年底前,(內地)尚有數百萬公噸的進口許可證配額可吸納境外廢紙。」香港廢紙出口商或會把這段文字解讀為內地重開綠燈,可接收香港的積存廢紙。哪怕,這只能解決年底前的燃眉之急。
 
假設年底前出口真的沒問題,那麼2018年或之後呢?
 
回收業者近日盛傳,來年中國的回收品入口配額將大減5成。香港高度依賴出口內地,2015年合共向內地輸出95%的廢紙,要比質量的話,香港實在難敵美國、日本等對手。
 
再說,從2013年的「綠籬行動」、今年初的「國門利劍」,以至年底前禁止24類洋垃圾進口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均傳遞了一個明確信息:中國政府只會愈加收緊入口回收品的環保要求。反觀香港的回收業者,長年有「淋水」陋習,影響廢紙質量,與內地政策背道而馳。
 
淋水為「呃秤」 破壞廢紙纖維
 
大概十年前,已經聽過執廢紙業牛耳的業者直言,東南亞客戶不喜歡做香港的廢紙生意,就是因為淋水情況嚴重。即使到了今天,惡習未見收斂。
 
「淋水」,並非指防止紙皮架疊在手推車時滑落的動作。真正目的是「呃秤」,賺取更大利潤。有回收業者指出,報紙泡水後,重量可以增加兩三倍。利之所在,這成為行內普通現象,即使不想蹚這渾水也不容易,因為部分業者已經假設了淋水而壓價,結果是:「不淋水就笨」,漸漸地演變成系統性敗壞,前綫拾荒者、街角回收舖,甚至出口商都可以是參與者。
 
淋水最大的影響是甚麼?有業者請我們想像濕水廢紙困在貨櫃一兩個星期,打開櫃門時的「攻鼻」霉臭。更甚者,即使曬乾紙張,也會破壞纖維,影響再造紙的質量。
 
正價收購廢紙 糾正淋水惡習
 
過去內地對廢紙需求殷切,還會收納本港質量欠佳的出口貨,但隨着入口環保門檻提高,出口商再難吃「免費午餐」,反而還有犯規受罰的風險。一粒老鼠屎可弄髒整窩粥,別忘了回收業背後,還有千家萬戶的飯碗。
 
在香港政府上周發出的新聞稿中,中國環保部說得明白,「(本港業者要)做好源頭分類及乾淨回收,並提升本地回收作業的運作及水準。」對筆者而言,以上聲明猶如炮聲隆隆的警示,業內更要糾正淋水惡習。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言,拋磚引玉:
 
1)廢紙行業公會推動不淋水的自強運動,挽回香港廢紙業的聲譽。除推出行業指引外,出口商亦應引入抽檢制度,拒收不達標的廢紙,向街角舖、拾荒者等整條回收鏈條的參與者發放乾淨回收的信息。而街角舖亦要以同樣原則,拒收問題廢紙;
 
2)出口商率先以正價收購廢紙,以貨真價實的市場力量,防堵淋水行為,保障基層拾荒者的利益;
 
3)政府向廢紙回收業者批出短期租約時,加入有關禁止淋水條款,倘突擊檢查時發現貨物含水量超標,可縮短租期、限制該公司及董事在一定時間內的投標資格。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10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