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辦公室得一個垃圾桶

再見垃圾桶,不僅僅是專欄名字,還可以是生活實踐。
 
英國有家公司,三層辦公大樓有40多位同事,每日扔的垃圾可不少。老闆眼見「生產–消費–棄置」這廢物處理模式不是長遠辦法,於是來個垃圾桶大革命。簡單說,就是「中央集權」,收起大家的垃圾桶,整個辦公室只放一個……以及全盛時期九個回收桶。
 
這些回收設施,不只收集大家熟悉的紙膠罐,還有玻璃樽、電子廢物、電池、廚餘等。廚餘之下再細分,其中一類給蚯蚓做堆肥,那個桶子專收茶包、咖啡渣和果皮等。同事但凡要掉垃圾,必先經過這些回收陣,檢視手上東西,是否真.垃圾。
 
最煞食一招,是垃圾桶放在行政同事身旁。假若閣下是掉垃圾常客,或者錯把回收品當廢物,都會得到關顧。別以為高級員工有豁免,抱歉,這個計劃得到大老闆支持,授權行政同事做好把關。
 
或許有人會嫌計劃太嚴格,但實施以來,它獲得普遍支持,而且已經成為機構文化。其實大家只要在丟棄前多想一想,就可以帶來明顯改變。這家公司後來真正要處理的垃圾,只佔計劃實施前的的5%,總算功德圓滿。
 
明白要重新學習掉垃圾,過程有點煩人,但反覆經歷回收程序,會更深刻地刺激腦袋,反問為什麼有那麼多即棄商品和無謂包裝、又為何這麼多東西無法回收?到下次購物時,可能有不同選擇。
 
「我也傷腦筋,到哪裡買沒有獨立包裝的手信?」我聽着那家公司的香港員工親身分享這場垃圾桶革命,彷彿看到「生產 — 消費 — 重回生產」的實踐。
 
上面是年多前聽見的故事,我一直沒寫出來,期待香港會發生類似的正面經驗,直至出現下面這案例。
 
香港這家公司有兩千多員工,辦公室裡每位同事都有自己的垃圾桶,習慣了方便文化,要有效落實每層設中央垃圾桶的措施,難度更高。先說結果,2016年,該公司辦公室的垃圾減量50%,金屬、塑膠物料回收量上升150%。
 
這個案例有三點值得分享:
 
1. 前期的溝通和試水溫。畢竟,習慣了方便,減少垃圾桶無疑是場顛覆思想與慣性的革命,必須在理念和實踐上落足功夫,說服同事實踐。
 
機構善用既有的員工溝通機制,又以總部辦公室 (包括集團發展科、人力資源科及公共事務部)作試點,主事部門先落水,增加認同並且吸納意見改善,例如把中央垃圾桶和回收設施一起放在茶水間方便同事,增加清潔工清理垃圾桶的次數,保持潔淨,減少負面印象等。
 
從小看大,大家不妨拿來對照政府在市區推動減桶上,怎樣推動公眾參與。
 
2. 高層支持。這樣說好像是「阿媽係女人」,但沒有上層加持,很難落實。而這次垃圾桶變革由董事總經理拍板,說明重視程度。
 
3. 有人可能覺得這點無足輕重,我卻認為很重要:過去清潔工要清倒每位同事位子旁的垃圾桶,現在只須集中處理幾個,少了辛勞。
 
對了,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港燈。
 
減桶看似細眉細眼,卻是小事大意義。期待我城有更多精彩減桶2.0, 3.0的故事。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8月26日《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