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徵費礙民生? 政黨應說實話

說了20多年的廢物收費政策,下周一(27日)終於正式搬上議事堂。由於法例無可避免要向全港市民和工商界荷包埋手,刺中議員死穴,在可能的選票壓力下,立法會或許會出現「消失的建制派」。

 

政策左右選票 考議員政治智慧

 

政圈中人形容,無人敢政治不正確地說減廢不對,但在選票考慮下,「貞節事少,議席事大」。本會也主動向政黨查詢對有關政策的立場,惟至今為止,只有公民黨、民主黨和工黨作出回應,並其中前兩者持歡迎態度。

 

公民黨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淑莊認為,法例「方向正確,污者自付原則與垃圾收費水平合理」。身兼立法、區議會雙料議員的民主黨許智峯亦認同政策有助源頭減廢,該黨不會藉細節反對政策,而且會就爭議點努力尋求解決方案。不過,他承認政策指涉選票,的確考驗民選議員的政治智慧。

 

這個政治智慧放諸於現實政治,結果可會是一派支持,對家便使勁反對,放大政策對民生的影響?而「百上加斤」、「水深火熱」等,都是議事堂內常常聽見的政治用語。

 

不豁免防標籤 適度支援基層

 

民建聯環境事務發言人陳克勤認為,一個家庭每月要付33至51元的垃圾費,收費可能過高,「一百幾十對他們而言是天文數字」;至於中小企倘若每個月支付20元的水平,較易接受。此語一出,網上有人戲稱企業連垃圾費也付不起,「好早啲收檔啦」。

 

數字會說話,筆者整理了垃圾隨袋收費對家庭開支影響的數據。以一個三人家庭而言,最常用的垃圾袋容量是10公升和15公升,人均每日開支不到4角和6角(見表),這對普羅大眾是否「百上加斤」,大家可客觀評價。

 

如果扯到綜援戶、N無人士等有實質經濟困難者,我認為在平衡污者自付與承擔減廢的公民責任下,不應豁免收費,也不希望基層一再被貼上負面標籤,但可考慮適度支援,譬如每月提供適量的垃圾袋。

 

議員要做好監察 勿拖延立法

 

筆者並非要政黨盲目擁抱廢物收費政策,反而要擔當好代議士的功能,監督政府。尤其政府在回收系統、監督執法上,表現均未如人意,無法顯示減廢的決心和成效。不過,誠如議員所言,假若政策方向正確,何不認真就政策的爭議點尋求解決方案?這樣將更有建設性。

 

更重要的是,這條延宕多年的減廢法例,倘若無法在本屆政府倒數的任期前完成一讀及成立草案審議委員會,便會拉倒,再由下任特首決定是否重新上馬。這樣一來,不知又再蹉跎多少歲月。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7年3月25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