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花那麼大力氣要你買膠樽水?

到中學做減用膠樽講座,發現班中半數檯面都擺有膠樽。即時做調查,問誰有自備水樽,結果是:1、2、3、4,只有四位同學舉手。再往垃圾桶一瞄,裡頭混著三個膠樽,反而一旁的回收箱空空如也。

 

講座後,老師有點不好意思,慨嘆學生物質豐裕,即棄生活成癮。我沒讓老師難堪,反倒說若要責怪,該指向我們大人;因為那些生活價值都是由我們、或者上一代塑造出來的,不能全部怪罪學生。不過,大家也心中有數,以上實況絕非少數,香港學生縱然把「藍廢紙啡膠樽」等口號背得琅琅上口,但對大多數人來説,那些都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扯不上關係。

 

小時候家人開士多,那時還未流行膠樽飲料,更沒有人相信有人會那麼笨,竟然願意真金白銀買白開水。說到這裡,有學生告訴我,他手上那瓶750毫升的本地產膠樽水,盛惠6.5元。我也實情相告:生產商從水務署買入一立方米水只需4.7元,能注滿1,333支750毫升容量的膠樽。班房頓時「嘩」的一聲,我想很多學生認為商家食水深,卻未必覺得自己笨。在這場環保實踐與消費主義的對弈中,商家用上一整代人的時間,以方便、乾淨、純淨等口號,有意無意地促銷即棄文化。要不,超市貨架上怎會擺滿瓶裝水?而很多產品,更是老遠從蘇格蘭、斐濟、法國、瑞士運來的。

 

膠樽雖小,背後的市場力量卻很大很強,要推廣不浪費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再難慢下腳步。看看我城堆填區常喊叫肚子爆滿,我們卻繼續每日往裡頭塞五百多萬個廢膠樽,至於回收率更低得可憐,2015年跌至7.6%的單位數字。以小觀大,香港無疑是個消耗太多、棄置太多、回收又太少的揮霍城市。

 

最近,我家機構綠惜地球推出「綠瓶子承諾」,邀請學校、企業、政府部門、NGO共襄盛舉,承諾在工作間,或舉行會議和活動時不購買和派發即棄膠樽水,有50多個機構率先響應,當中包括特殊學校。學校老師跟我們分享脫膠去癮的心得,最後她說:「弱能學生心智未必比得上常人,卻是社會一員,在減廢回收上,同樣責無旁貸。」她指出,輕度至中度智障的學生只要多引導,同樣可以身體力行減廢,有熱心學員甚至從街上撿拾膠樽回學校回收。

 

說回文首辦講座的那所學校,班房內那個由普通紙箱造成的回收箱,原來是由一位同學寫信給校長「陳情」爭取的,那位同學還當上義工,天天跑七層樓,收集同學的膠樽放進樓下的公家回收箱。

 

我們從沒低估這場減用膠樽運動的難度,也知道前面長路漫漫。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至少,我們不孤獨。

 

註:歡迎響應「綠瓶子承諾」,共同減用即棄膠樽、對抗即棄文化。詳情:http://greenearth.org.hk/greenbottle/

 

明周 2017年2月11日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